感“智”引領區:人工智能讓中國制造業從“追趕者”變身“領跑者”
中科新松的工作人員正在對機器手臂進行位置標定。 張亨偉 攝
中新網上海7月19日電 題:感“智”引領區:人工智能讓中國制造業從“追趕者”變身“領跑者”
智能制造,中國制造業的前進方向,正在重塑中國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它不僅讓中國制造從過去的“追趕者”角色中逐漸蛻變,也有望讓中國從“世界工廠”升級為“世界發動機”。
黑燈工廠、無人生產、機器人變同事和“搭檔”、“透明化生產線”監測全流程作業……數字化和人工智能賦予中國制造業的改變正在從理想變為現實。
作為中國國內制冷壓縮機行業的龍頭企業,位于浦東社會主義現代化引領區,同時也是上海自貿區金橋片區的海立集團是“上海制造”一張響當當的名片。過去,海立位于上海的老廠子因為設備老化,大部分生產工序依靠工人手動,不僅生產效率低下,每逢旺季,就算加班加點仍無法滿足大量訂單需求,而鑄造更新設備、擴大產能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又困難重重。
擎朗送餐機器人模擬應用場景。 張亨偉 攝
是將上海工廠的全部產能進行外移,還是留在上海進行轉型升級?最終,海立選擇了留在自貿區。憑借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激發出的巨大潛能讓海立突破曾經面臨的發展瓶頸:自動化產線,讓土地得以集約高效利用;機器人,緩解了用工難、用工貴。如今再走進海立位于上海金橋的工廠,靈活的機械手臂按部就班地傳遞著焊接所需的零部件、匯聚著實時生產數據的“智慧大腦”在大屏幕上一覽無遺……智能工廠內,一臺臺空調變頻壓縮機快速生產下線。
海立在浦東智能工廠內有一幅“制造部機器人自動化規劃成果”圖示,上面清楚地標明:“截至2022年7月,海立投入機器人75臺,投入費用4750萬元人民幣,精簡271人”。上海海立電器有限公司上海工廠總經理趙海冬說,工業制造業內有一個評價指標,那就是萬名產業工人所擁有的機器人數量,在海立現在已經達到1萬名產業工人有1400臺機器人的水平,“這個指標遠遠高于現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企業的智能化改造也對產業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生產一線的員工,他們要從過去的體力勞動者轉向一定的腦力勞動者,需要掌握包括設備調整,機器人調試這樣新的技術,在短時期內雖然是一種挑戰,但是一旦掌握了這些技能,他們在收入分配上也會相應地提高,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雙贏的結果”,趙海冬表示。
老牌工業企業在智能化道路上一路追趕,從而突破瓶頸,實現了升級重塑。而對于從零開始的機器人產業而言,智能制造為它們開辟了多元的應用場景以及全新的賽道,甚至是從“追趕者”向“領跑者”的角色轉變。機器人的范圍很寬泛,在行業內機器人總體上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位于上海自貿區金橋片區的中科新松和擎朗就分屬前兩條賽道。
如今,走進中科新松的研發區域,這里窗明幾凈且敞亮,面積不是特別大的空間里,分布著8-9個應用場景的研究空間,技術人員正對不同機械手臂的應用進行實驗。
在由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7個部門印發的《“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聚焦10大應用重點領域,突破100種以上機器人創新應用技術及解決方案。中國機器人產業即將迎來大發展。
聽聞這一方案,中科新松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法設表示深受鼓舞。“在國際上,機器人制造領域已經形成了四大集團(日本的FANUC、德國的克勞斯·馬夫、瑞士的ABB和瑞典的YASKAWA),它們經過長時間發展,在整個市場有很深的底蘊。對于國產機器人來講,中國有著世界最大的競爭市場,這幾年在中國所進行的集成技術演進,讓我們與國外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他說,中國國產機器人還有一個極大的優勢,那就是國內機器人制造企業具有完整的供應鏈和產品體系,“這讓我們的成本包括性價比更好,也是國產品牌在競爭中逐步凸顯的優勢,這幾年市場的占比也在逐步提高”。
李法設說:“盡管在技術上,國產機器人還處在追趕的水平,但中國有很多機器人落地場景,這些場景有且只有中國才有,這給國產機器人行業的創新和發展帶來很好的源泉。”
國產工業機器人在追趕,而在服務機器人領域,尤其是商用服務機器人,擎朗智能不僅做到了中國國內出貨量最大,就算在全球市場,其商用服務機器人銷售量也拔得頭籌。“我們產品有一半出口海外,而且出口的都是發達國家”,擎朗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CEO李通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們去參與這個行業里最激烈的競爭,而且還‘打贏’了,從而在全球樹立了龍頭地位”。
走進擎朗的工廠,這里并不似外界所想象的那般酷炫,出現更多的反而是柔性生產線,即不同型號的機器人能夠在同一條產線上進行生產和制造。在擎朗的合作伙伴名單上,也不乏軟銀、現代這樣的知名跨國巨頭,擎朗贏得國際伙伴認可的關鍵,一靠的是中國技術,尤其是中國這兩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發展;二靠的是中國強大的制造業供應鏈體系及產業規模,性能和規模成本的雙優勢讓擎朗在面臨未來可能出現的激烈競爭時顯得游刃有余。
“隨著我們的規模越大,場景越多,產品的性能會逐漸更具有優勢”,李通說,目前我們正處在該行業領域的第一梯隊,我們不怕別人的拷貝,我們也知道未來還會有新的國際競爭對手加入,但當下我們還是比較有自信的。
李通認為,目前高端制造業競爭的本質不在于工廠,中國制造業在一些工業核心器件的生產研發上仍相對滯后,但是在服務機器人領域情況則不同,“這實際上不是一種‘彎道超車’,而是‘換道超車’”,李通認為,這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點類似,國外企業在汽油車上的研發生產那么多年,中國很難在短時間內追趕上最高水平,但在新能源汽車這個賽道則不然,中國有自己的電機技術、電控技術和無人駕駛技術,再加上大規模制造業,使得新能源車可以規模化地擴張,服務機器人能夠快速發展起來,并且成為行業的領導者。
在談及未來的規劃時,李通說到一個“新出海”的理念。他認為,高附加值、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尤其是針對發達國家的出口才能代表中國高端制造業的未來,也是一個必須改革和變化的方向,“中國的高端制造業需要在產業鏈中去爭取更高的利潤空間”。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