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特高壓、人工智能 央企如何“重倉”布局新基建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2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產業和消費升級。
會議指出,要加快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一業帶百業”,既助力產業升級、培育新動能,又帶動創業就業,利當前惠長遠。
一位央企人士表示,要找準“新基建”在企業發展進程中的切入口,明確新在何時、基在何處、建向何方,加大投入、厚植土壤,選好試點、“重倉”布局,才能讓新基建釋放企業新動能。
5G建設火力全開
5G是新基建的“領頭羊”。截至3月底,我國已建成5G基站19.8萬個,三大運營商正在爭分奪秒加快5G網絡建設進度。
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正茂日前表示,中國電信力爭今年建成的5G基站覆蓋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實時開展5G商用業務,計劃實現5G獨立組網全球首發商用。據工信部近日發布消息稱,預計年底全國5G基站數超過50萬個。
各地也相繼發布2020年5G建設計劃。
比如,云南省明確2020年啟動5G獨立組網和5G基站規模部署,實現5G正式商用:江西省提出,全面啟動5G網絡規模部署和應用場景發展,加快成立5G產業發展基金,制定5G全產業鏈企業目錄。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研制的鐵氧體材料樣品順利交付
近日,由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研制的鐵氧體材料樣品順利交付。該產品是“新基建”中建設5G宏基站所需材料。
為充分把握5G時代的通信體制變革機遇,擁有50多年鐵氧體生產經驗的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瞄準5G宏基站所需鐵氧體環形器這一市場,不斷創新技術,開發迎合市場需求的材料。預計,2020年,僅5G宏基站中鐵氧體環形器的市場容量就能達到30億元。
航天科工二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在5G產品的創新攻關過程中,23所形成了“5G材料專班”“5G周報研討”和“5G黨員突擊隊”三線并行的組合式攻關策略,持續優化產品、研究先進工藝技術,并在有些技術無例可循的情況下,從零開始鉆研,直到實現應用,有力推動了項目整體進度。
特高壓工程全面開復工
作為“新基建”的重頭戲,特高壓代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提質振興的主攻方向,具有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等優勢。我國是特高壓輸電領域唯一實現大規模投入商業運營的國家。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曾鳴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特高壓投資超預期,與當前經濟形勢有關,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經濟放緩,加大特高壓投資,產業鏈上多個行業都會受益,進而提振經濟。
陜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湖北段日前正式開工,武漢換流站施工現場繁忙有序。這是伴隨著復工復產步伐,湖北省開工的首個重大能源項目,拉開了湖北未來3年新增近3000千米特高壓輸電線路的建設大幕。
目前,國家電網覆蓋范圍內的8項特高壓工程全面開復工,全年特高壓建設項目投資規模1811億元,可帶動社會投資3600億元,整體規模5411億元,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
隨著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工程的開復工,為其供應主設備的骨干設備制造企業等也紛紛復工。以湖南長高高壓開關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為青海—河南特高壓提供的項目產品涉及合同金額超過2300萬元。
昆柳龍直流工程±800千伏龍門站正在緊張施工中
作為特高壓直流技術的攻堅力量,南網科研院科研工作者已連續攻克了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制、試驗技術等世界級難題。
西起云南昆明,東連廣西、廣東,跨越近1500公里,在世界首個特高壓多端混合直流工程、國家特高壓多端直流示范工程——昆柳龍直流輸電工程的沿線上,上萬名施工人員正熱火朝天地進行架線、安裝、調試等工作。
南方電網高級技術專家李巖表示,昆柳龍直流技術攻關進入了新階段,一定要通過工程建設,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按照今年8月30日前投產的工期計劃,昆柳龍直流輸電工程的攻堅已進入決戰狀態。
除了特高壓,南方電網還在加緊布局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汽車充電不僅是一個物理充電樁,更具有智能電網、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的基因和功能。
南方電網公司近期將在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區以及桂、滇、黔重點城市布局集中式充電站。南方電網旗下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透露,計劃在未來4年投資251億元投建充電設施,建成大規模集中充電站150座,充電樁38萬個。
人工智能加快融入電網
融合基礎設施是新基建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3月29日,南方電網全網統調最高負荷1.39億千瓦,全網統調發售電量為27.38億千瓦時。在此前一天,“南方電網調度駕駛艙AI負荷預測模板”已經測算出這些數據。
AI技術應用到負荷預測上,僅是智能技術融入南方電網生產領域的一個例子。按照“智能裝備、智慧運行”推廣應用思路,“十四五”期間,南方電網公司將重點推廣圖像智能識別、無人機自動巡檢、電纜隧道機器人巡檢、光纖振動在線監測等成熟技術,試點推進北斗高精度定位、無人機集群作業、兩棲機器人巡檢作業等新技術應用。
中國華電下屬南京國電南自自動化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
近日,國家能源集團下屬國電電力聯手科環集團成立“物聯網智能設備智慧電廠聯合創新實驗室”,共同推進物聯網、智能產品與智慧電廠深度融合,聯手推進物聯網智能設備智慧電廠建設。
國家能源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智慧電廠通過大規模應用三維建模、虛擬電子圍欄、智能門禁、視頻監控聯動、智能視頻識別、智能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診斷、分析、報警和反饋控制生產現場人員、設備、工作流狀況,實現發電廠全天候、全方位、智能化的安全管控,同時通過應用智能機器人、智能儀表、智能執行機構,不斷替代人的高重復、高強度和高危險勞動,逐步實現無人巡檢、無人操作和智慧運行,實現“無人電廠、精準預測、少人管理”智慧火電廠建設目標。
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總經理阮前途在媒體上表示,當前正在經歷著能源革命,風電、光電、水電等新能源等占比越來越高。但同時,新能源消納過程中存在時空不定、瞬時峰谷波動大等因素,為保證供電可靠性和穩定性,要求電網在功能形態上向智慧的現代能源服務體系演進。在能源革命與技術革命的雙重驅動下,構建智能化的現代能源服務體系迫在眉睫。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基建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有利于高端要素投入,為推動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動能。新基建不能走政府主導投資的老路,而是以企業投資為主,央企、大型國企將是投資新基建的主力軍。
相關文章
5G如何使云計算更加前衛
在2020年突出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很多組織的員工不得不在家遠程工作。由于發生這種變化,網絡流量已從城市商業區轉移到家庭環境。隨著大量人員遠程工作,曾經只能在企業辦公樓或園區采用的應用程序和數據如今需要從任何...
新冠疫情如何改變人們對“AIoT”與智能家居的態度
過去的12個月無疑非常艱難,新冠病毒大流行在世界范圍內造成了嚴重破壞。而且,非常不幸的是,現在每個人都意識到,Covid-19可能會將繼續存在。當我們開始接受這一事實時,我們現在正在尋求適應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與周圍世界互動的方...
傳感器和數字技術的進步如何幫助改善患者護理
一種使用便攜式或可穿戴監測設備和護理點醫療設備的新方法有望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幫助減輕公共醫療機構承受的壓力。在引發新冠肺炎的SARS-CoV-2病毒出現之前,醫療保健的提供方式已經出現大規模轉變,為醫療創新注入了新的動力。...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5G風頭正盛 人工智能要被“冷落”了?
2018年,5G的熱度開始迅速提升。當年開始,我國展開了5G基站建設,并在全國十多個城市開始進行5G測試和試運營。到了2019年,隨著各國紛紛宣布開啟5G商用,5G的熱度再次攀升,成為了通信、科技領域當之無愧的“熱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