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呼喚柔性供應鏈
任何一場災難,其實也都是“上帝的禮物”,就看你如何去面對它。
2003年的那場“SARS”疫情,因為恐慌,因為害怕群體接觸,于是就有了互聯網對傳統零售業(yè)態(tài)的改造,商品和消費者交互的界面就此發(fā)生了變化,帶來了中國“消費互聯網”突飛猛進的進化。
2020年的這場“新冠”疫情,因為封城,因為應急資源調配體系的混亂,必將引發(fā)我們對傳統供應鏈體系的反思,引發(fā)互聯網對現有基礎設施“底盤”的改造,帶來中國“產業(yè)互聯網”翻天覆地的進步。
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論調了:這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動蕩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不確定性”是其必然的“伴生物”,是一種“常態(tài)”。
這次“狼”真的來了。我們似乎并沒有做好與“不確定性”共處的準備。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禍,我們不能只是一味地“無主題變奏”。
一個國家也好,一個企業(yè)也罷,乃至一個行業(yè)、一個產業(yè),都應該有一種“與狼共舞”的能力,有一套適應性的機制——一種由一系列“柔性組織”構建起來的“柔性機制”,能夠幫助我們從容地去應付“需求彈性”,能夠幫助我們從容地去應對“黑天鵝”。
由這次突發(fā)“疫情”暴露凸顯的,正是對這種“柔性機制”的迫切需求。這將進一步推動以“柔性化供應——柔性化生產——柔性化組織”為核心的基礎設施革命,將真正全方位地開啟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第二曲線”。
也許,這就是“上帝的禮物”。
需求暴增:呼喚柔性供應鏈
這次“新冠”疫情,最直觀的場景表現,是面對“需求端”突發(fā)性的幾何級暴增,我們傳統供應鏈體系的“一級響應”,也顯得十分薄弱。
一方面,是那邊的捐贈物資洶涌而來,一方面,是這邊的流通不暢分發(fā)無序;
一方面,是這里的前線物資頻頻告急,一方面,是那里的堵塞截留屢屢分流;
一方面,是需求端的再三警示告急,“紅燈”刺眼,一方面,是供給端的根本無法及時響應,“綠燈”黯淡;
一方面,是生產端的產能尚有富余,一方面,是采購端的原材料遲遲接濟不上……
我們已經習慣了“和平年代”相對平緩的連接方式,實在有些茫然無措于“戰(zhàn)爭時期”快速急迫的變化節(jié)奏。
包括“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在內的應急性戰(zhàn)略物資調配體系的建立,應是“疫后經濟”中“柔性供應鏈”打造的重點。
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產業(yè)鏈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中國的產業(yè)供應鏈“淤結”,甚至會造成某些行業(yè)某些領域的全球“停擺”——就因為疫情造成中國零部件供應中斷,“現代汽車”不得不暫停了所有在韓的生產線。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這個問題,已經不是簡單的供應鏈改造升級的問題,而是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世界經濟爭奪戰(zhàn)”的問題了。
相生相伴:呼喚柔性生產服務
與供應鏈的缺乏有效彈性相關聯的,則是同樣呆板機械的生產端和服務端。這也許正是很多中小企業(yè),直接可以從中發(fā)現和把握的機會:企業(yè)如何在多變的環(huán)境中生存?如何在打破各種按部就班、慢條斯理的條條框框中,創(chuàng)新出新的模式或者業(yè)態(tài)?
“柔性化生產”,“個性化服務”,“從供應鏈到需求鏈”,等等這些,我們也已經喊了很多年了。可當這次需求端突變爆出了“天量”的時候,當這次客戶端其實只是置換了“場景”的時候,絕大多數企業(yè)依然無所適從。
抱怨無濟,哭喊無用。疫情對于企業(yè),同樣是加速淘汰或者升級的過程——淘汰呆若木雞者,升級靈敏響應者——現在最急迫的,就是趕快柔軟自己的身段:“不確定的是環(huán)境,確定的是自己”。企業(yè)進化的邏輯,同樣是:適者生存。
我們當然都希望最好的狀態(tài)——防患未然,我們中醫(yī)講的“治未病”。但畢竟“天有不測風云”,真的災難來臨,也不必惶惶不可終日,斷個“輕重緩急”,行個“沉著應對”就是了——
先“活著”,再“突破”。沒有不好的產業(yè),只有不合適的業(yè)態(tài)。
雖說諸多商超ShoppingMall門可羅雀甚至“鐵將軍把門”,但自營生鮮平臺并提供配送服務的“叮咚買菜”應接不暇,根植在社區(qū)熟悉環(huán)境里的“康品匯”供不應求;雖說諸多餐飲門店閉門謝客似乎大限將至,但先行“菜品產品化”的中央加工廠、餐飲供應鏈企業(yè)忙得不亦樂乎;線下渠道受阻,線上流量暴增……
其實理由很簡單:不管怎么樣,吃還得吃,用還得用——生活還將繼續(xù),企業(yè)總有活路。
環(huán)境土壤:呼喚柔性機制體制
“新冠”疫情,突然放大了需求端的變化,倒逼著供應鏈和制造端的升級,也勢必帶來對“需求端——供應鏈——制造端”這一鏈條本身的生存環(huán)境,進行深入的反思,引發(fā)相應的機制體制變革。這一點,應該完全值得期待的。
早在2006年,就有專家明確提出:“中國物流的專業(yè)化發(fā)展特征,將更加明顯,其中:冷鏈物流、危險品物流、應急物流等專業(yè)性較強的物流系統,將從各方面來保障公眾生產生活安全”,眼光不可謂不超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因嚴重自然災害而實施的緊急采購”,并不存在合法性的問題,法律不可謂不完善。可真正到了十萬火急的時候,采購的方式渠道暈頭轉向,供應商的數據支離破碎,運輸、報關報檢按部就班,響應速度根本更不上疫情的發(fā)展。
機制體制的木偶般僵化的問題,暴露無遺。更不消說,我們完全應該在即時數據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決策;更不消說,完全可以是將民用的生產能力,迅速釋放為戰(zhàn)時緊急狀態(tài)下的產能……
再從金融的角度來看,“疫后經濟”的振興,資金的強力刺激,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使有限的資金,充分發(fā)揮其最大的效益,并調動整個社會的廣泛參與,就此建立一套推進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機制?
如何避免以往的“四萬億”和“單純補貼”等,帶來的“廣撒胡椒面”、“會哭的孩子有奶喝”、“跑部前進”,以及尋租、騙補等現象?
如何建立起一種機制,不斷地尋找、調整和引導中國產業(yè)的走向,按照既定的正確方向,并有效地化解其中的探索成本和早期研發(fā)成本?……
通過市場化的機制和手段,來評判選擇基金管理人、來評判選擇創(chuàng)業(yè)項目,并進行優(yōu)勝劣汰,所謂“政府產業(yè)引導、社會廣泛參與、專業(yè)人士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政府引導基金”,更是可以期待和把握的。
重新定義“公司”:呼喚柔性組織
如果你認可上述的分析邏輯,馬上要做的功課就是:重新審視你自己的企業(yè)、重新審視你自己的組織,看看它是否具有應對上述即將到來的一系列變革的“組織彈性”?
比如,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直營模式的企業(yè)可以“排兵布陣”統一調度,加盟模式企業(yè)大都只能“按兵不動”動彈不得。這固然很難評判對錯,每一種商業(yè)模式都有它最適宜生長的場景,但也確實暴露了一些企業(yè)協同作戰(zhàn)能力的薄弱;
比如,“家庭辦公”“遠程辦公”的應運噴發(fā),大規(guī)模的“U盤生存”“虛擬生產”隨即涌現,我們相應的技術準備和組織保障,是否能夠切實地跟上?你又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吸引和保證那些“超級傳播者”個人大IP,心甘情愿地和公司捆綁在一起?甚至如何能把你的客戶用戶,也都一起捆綁進來,讓最終消費者成為“消費經營者”(Prosumer)?
再比如,面對大面積的疫情,光靠幾家大企業(yè)、幾個“大個子”,根本“撐不住天”,需要整合全社會的力量。單兵突進,還是共生組織?購并“連橫”,還是重組“合縱”?“企業(yè)生態(tài)”,還是“產業(yè)生態(tài)”?股權激勵“阿米巴機制”,還是“產業(yè)合伙人”命運共同體?……
供應鏈的柔性、生產服務的柔性,整個鏈條,環(huán)環(huán)相扣;機制體制的柔性、組織的柔性,全局變化,層層升維。這背后,更少不了各種信息技術的支持,少不了各種識別技術、追溯技術、移動辦公、機器替代、數據連接、網絡協同等等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
等等這些,背后都蘊含著巨大的產業(yè)升級,以及創(chuàng)業(yè)和投資機會。
還是那幾句老話:災難面前,有的人看見了抱怨的話題,有的人發(fā)現了改變的機會;危機危機,危中有機,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者,永遠不要浪費任何一場危機。
只要你相信還有明天。
相關文章
2022上半年投資盤點:SaaS、供應鏈冰火兩重天,產業(yè)互聯網迎來“拐點”
2022,即將跨過上半年的節(jié)點。“這個特殊時期,還能拿到融資,確實有點東西。”這是今年上半年產業(yè)互聯網企業(yè)獲得融資后,人們經常評論的一句話。如果說疫情大環(huán)境下二級市場不容樂觀,那么在2022年上半年的二級市場,這種情況可以說是...
十萬平數字化、全自動“超級大冰箱”,盒馬上海供應鏈中心單日可分揀超280萬份訂單
未來,航頭物流基地,會支持全國200家門店的物流周轉需求,并串聯上下游,通過自動化項目的高效運轉,提升整個供應鏈的供給效率、降低供應鏈的整體運營成本。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在疫情防控中加速擁抱物聯網
青島億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青島東方時尚中心研發(fā)的智慧管理平臺。受訪者供圖新華社青島3月20日電(記者張旭東)疫情防控期間,進入公共場所需要進行掃碼或者人工登記。但在青島東方時尚中心,員工可徑直通過閘口,無感人臉識別系統...
飛鶴:攬工業(yè)4.0國際大獎,智慧供應鏈全球領先
飛鶴通過打造智慧供應鏈,通過追溯系統及時捕捉、準確預測市場需求,實現小批量、高速度的柔性生產,不僅更精準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穩(wěn)定保證了奶粉的新鮮度——從灌裝生產到裝進寶寶的奶瓶,最快只需要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