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兩院院士聚首龍崗研討智能城市建設
3月22日,是龍崗高等教育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天。由中國工程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主辦,CSST成員企業智慧中國(控股)有限公司支持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論壇——“城市與生活的智能化”,在位于龍崗大運新城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舉辦。30多位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及國內外知名專家到會,共同研討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智能化技術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此次論壇無論規模還是話題深度,都盛況空前。
深圳打造智能化城市優勢明顯
此次論壇最大的特點就是工程領域院士齊聚,堪稱深圳建市史上罕見。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潘云鶴、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西南交通大學教授錢清泉等兩院院士出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院士主持會議,為期一天。
論壇的主題“城市與生活的智能化”關注世界科學工程領域發展的前沿。圍繞“智能城市”建設,與會專家拋出了不少獨家觀點,頗具建設性。
論壇上,武漢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仁以“智能城市中的大數據”為主題核心進行深入演講,他鼓勵深圳以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成果為基礎,以科學技術帶動經濟新發展,搶占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尖端領域,積極打造國際水準的智能化城市。李德仁談到,中國在數字城市發展中速度迅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超過300個城市提出要打造數字城市,而加入互聯網后,現實城市與數字城市融合一體,通過云計算的大數據處理,可為社會經濟發展、城市管理以及百姓生活提供智能化服務,“這就是智慧城市的定義。”
李德仁院士還表示,“深圳在打造智能化城市方面有著特殊的優勢,城市人口結構和知識結構都趨于年輕,深圳在互聯網及科技發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憑借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30多年來的發展和積累,要牢牢抓住‘大數據’機遇,深圳一定會在打造未來智能城市及產業發展發面取得更大成績。”
對于深圳發展智慧城市,深圳市規土委副主任、第一個深圳“本土”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建議,要規劃先行,打好基礎。“基礎主要包括基礎設施,網絡、數據,以及相關的政策制度保障。”他特別指出,在政策制度保障上,要示范引導。“要做出實實在在的東西,讓社會各個方面感受到智慧城市是有價值和意義的,讓人們享受到成果。”他舉例,比如,目前去醫院看病,基本都是靠現場排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通過發展智慧城市,利用在線信息技術預約看病,把目前的無序狀態變成有序,減少就醫的時間成本。郭仁忠表示,最近五年,深圳的科研環境有了很大的進步,出臺了一系列人才、科研的政策,卓有成效,“如今城市競爭中,不能靠資源競爭,一定要靠創新競爭,對于創新在城市發展中的意義,深圳醒悟得早,做得好。”
“龍鳳呈祥”合作進展順利
本次論壇廣受矚目,一個重要原因是,這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啟動校區落成后舉辦的首次重大學術活動,拉開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今后積極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與產學研合作的帷幕。同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這只金鳳凰(港中大的校徽圖案是一只鳳凰)與龍崗區精力合作,在論壇上得到與會院士專家和各界人士的贊許,被贊為“龍鳳呈祥”。
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在致辭中就表示,近年來,深圳市加大了對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教育資源的投入。在城市發展高等教育的前提下,龍崗區積極打造高等教育的集聚區,引來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這只“鳳凰”,“希望各位院士和專家繼續為深圳的自主創新、城市創新出謀劃策,期盼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高等教育的發展能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徐揚生校長向記者介紹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籌備情況,目前學科規劃期已完成,啟動區已經完成并入駐。校園第一期已開始建設,估計兩年多能完成,整個校區面積一平方公里左右,規劃50%土地用來做建設,另外50%用來做綠化。
據了解,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會成立三個學院: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會有23個專業,能夠符合要求的學生,會授予香港中文大學的學歷。學校計劃在今年第一次招生,預計招收本科生300人。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具有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國際視野的人才,參照目前香港中文大學的管制理念、辦學方法,目標是辦成國際化的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師資力量主要是招聘全世界一流的人才。
招生方面,第一年從經管學院開始,第二年計劃發展到理工學院。學校重視貧困學生,符合條件的都可以申請獎學金。招生水準是跟香港中文大學一樣的標準,具體招生方案正等待相關部門審批。招生方式包括高考形式,學校將提供與香港中文大學以及美國、英國等國外一流高校交流的機會。港中大(深圳)第一年的課程、師資、教材等已經全部配備,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會堅持中英文教學。
談到與龍崗區的合作,徐揚生校長表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是一個年輕的學校,但是這個學校是有根的,有傳統的,這個傳統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是一所有傳統的學校,它是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結合傳統融匯西方,中西合璧。在各級政府,尤其是深圳市龍崗區對我們的支持之下,在理事會的領導下,學校籌備工作做得非常順利。”
現場聲音
李德仁(武漢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一個大學相當于一顆“種子”
大學、科研院所研發的成果將會留在它所在的地區,“原始性創造”的概念、理念以及創新成果來自于高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高等教育進駐龍崗,將給龍崗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將帶動這一片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一個大學相當于一顆“種子”,“種子”要長成“大樹”,聚合大實力,這很重要,龍崗還需繼續努力,要利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資源和高端人才,進一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吸引更多的人才落戶。
馮現學(龍崗區區長):
將在大運新城建設“院士小區”
推進城市智能化和“智慧龍崗”建設是龍崗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區的重要的支撐。實際上,龍崗區從去年開始就積極謀劃開展工作,以信息化提升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探索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及智慧的新型城市化道路。這是一項全新的課題,我們也迫切希望得到高手專家的指點,我們希望各界專家能夠更加關注聚焦龍崗,為龍崗城市的智能化建設提出錦囊妙計。
經與徐揚生校長溝通,目前龍崗區已經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達成協議,準備在大運新城選址建設“院士小區”,專門為香港中文大學來深從事科研活動專家們提供院士官邸;龍崗區還將與高校合作,準備在龍崗構建一個科技成果轉化的最佳轉化基地,希望各位院士有空到龍崗走一走、看一看。
楊莉(龍崗區副區長):
已成立高等教育國際化科室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是一所辦學堅持傳統和面向國際、教育德才兼備的開放式學校,這與龍崗區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區的目標相一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是第一個國際化高校落戶龍崗,它對教育的豐富和支撐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目前與龍崗區洽談入駐的還有莫斯科大學、昆士蘭大學等,如果這些洽談能落地,龍崗區將形成一股國際教育集聚的大趨勢。目前,龍崗區已經專門成立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科室,這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在區級成立的科目,龍崗區政府將以一種開放的姿態支持高校在龍崗發展。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