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綠燈,從手動到智能
“寧波最早的紅綠燈,是1958年設立的,位于新江橋、靈橋及東門口等5處,均由閘刀控制,人工完成信號切換。”講起寧波的交通信息化建設,1985年加入交警隊伍的陸明光特地翻閱了檔案。
陸明光回憶說,自己剛到交警隊時,寧波市區只有10多個路口裝了紅綠燈,海曙區是最多的,有六七個,江北區和江東區各有兩三個,其他縣(市)區都沒有紅綠燈。
“僅有的這些紅綠燈,燈罩是鐵皮的,光源是普通燈泡,外加紅色或綠色玻璃,由交警手動控制。”陸明光介紹說,“手動紅綠燈的控制器和飯盒一般大小,用現在的眼光看,樣子很土氣。上面的開關扳過去是紅燈,扳過來變綠燈。”
第一次在正月初一執勤,讓陸明光印象深刻。那是1985年春節,他在江北區車站路崗亭值班,那是一個三岔路口,也安裝了手動的紅綠燈。陸明光至今還記得那天只有25輛汽車從路口通過。他開玩笑說,“還好當時道路上機動車比較少,如果車像今天這么多,早把手給累折了。”
因紅綠燈需手動控制,每個路口必須配備兩名交警,一人在路口指揮車輛通行,另一人控制紅綠燈,“每半小時兩人對換一下”。
1986年,寧波開始使用自動交通信號燈,“車流量較多的南北向綠燈30秒、東西向20秒”,交警可以根據道路的交通流量,設定紅燈等候和綠燈放行的時間。自動轉換信號的紅綠燈“解放”了警力,一般路口只需一名交警就行了。
如今,寧波市區95%以上的紅綠燈已是智能紅綠燈,多數用的是LED光源,并安裝了檢測道路車流量的設備,可自動根據路口車流量計算最佳的信號燈時長,路口間還可形成信號協調。
“這好比單兵作戰變成了集團作戰,信息化技術大大提高了道路運行效率,從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城市道路交通壓力”,陸明光感嘆信息化為城市帶來了暢通和安全。
延伸閱讀
我市機動車、駕駛人的迅速增加,導致人、車、路矛盾日益突出,交通管理任務日趨繁重,現代信息技術成為解決城市交通管理新問題的“中堅力量”。近年來,我市累計投資4.5億元,初步建立了寧波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的總體框架。
940個紅綠燈、223個監視攝像頭、1968名“電子警察”、42塊電子交通誘導屏……目前,市區約100平方公里的建成區已被納入交通監控系統的管控范圍。今年又啟動了寧波市道路交通監控系統三期工程建設,將鄞州中心區、東部新城區、國家高新區及海曙區西部、江北區北部綜合納入市區智能交通管理范圍。
相關文章
交技發展:穩健發展的智能交通集成商
公司主要從事智能交通系統集成業務公司主要從事智能交通系統集成和工業自動化產品銷售等業務,其中公司近三年的業務收入中約90%來自于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統集成業務,并在該細分市場上擁有約6%以上的市場份額,常年處于行業的第一梯隊;公...
上海交技公司的智能交通系統集成
上海交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智能交通系統集成和工業自動化業務。智能交通系統集成業務主要是為客戶提供智能交通系統項目的解決方案和集成服務。
蘇州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全國推廣
3月15日起,我市市區實施部分道路機動車“禁左”規定,不少市民對于回家繞行的煩惱不無感慨。祝辰介紹說,這套系統在北美幾個主要城市已經應用,“紐約市采用該原理的系統后,道路通行量提高3倍、通行速度增加2倍,每年可減少200萬小時...
智能交通領域的智能視頻分析技術(圖)
視頻分析與識別(video analyzing and recognition)技術指的是使用計算機從視頻中通過計算算法軟件進行運算和分析,提取視頻中的有用信息,完成這一信息提取和理解的一項技術,說得通俗一些,就是計算機對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