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混戰:京東燒錢,阿里整合,美團守擂
2025年,京東以1.15萬億營收第四次蟬聯中國民企500強榜首,但利潤率僅3%,幾乎是互聯網巨頭中最低。 這些錢沒有進入股東口袋,而是變成了12萬全職騎手的社保賬單、28萬個新增崗位的工資條、折扣超市的虧損報表和給品牌商的讓利數據。 劉強東似乎在用一種“反互聯網”的方式做企業,別人追逐高利潤,他死磕高就業;別人搞輕資產虛擬經濟,他堅持重資產扎根實體。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場燒錢大戰中,京東外賣日訂單量沖到2500萬單,但劉強東的矛頭并沒有指向老對手馬云,而是換成了美團王興。 京東甚至豪擲兩百億在香港和德國收購零售巨頭,布局線下零售網絡。
這場混戰中,美團日訂單穩定在9000萬量級,市占率仍達70%。 王興宣布“不惜一切代價贏得競爭”,并快速獨立美團閃購品牌,從餐飲延伸至全品類配送。
劉強東在618分享會上直言:“大家看到的是跟興哥的外賣之爭,但其實我們做的是背后的生鮮供應鏈”。 這揭示了京東的真正戰略,以外賣為流量入口,打造供應鏈護城河。
京東折扣超市在河北涿州開業,1.99元/斤的東北大米、9.9元30枚的雞蛋,直接顛覆線下零售價格體系。 整個8月,京東有五家折扣超市在全國落地。
相比之下,馬云回歸阿里后采取截然不同的策略:叫停盒馬IPO、凍結菜鳥上市計劃,甩賣非核心資產,將餓了么、飛豬并入大淘寶構建“電商+即時配送”生態。
劉強東在內部講話中反思:“過去五年是京東失落的五年,走下坡路的五年,沒有創新沒有成長”。 他的回歸帶著強烈的危機感,會議室掛上“用戶是爹”的標語。
京東外賣已與現有零售業務產生協同效應,帶動40%交叉銷售。 4月外賣業務帶動新注冊PLUS會員超40萬,這些會員的外賣復購率較非會員高出2倍。
阿里則憑借大淘寶整合優勢,讓餓了么技術與淘天團隊快速協同。 盒馬進入淘寶閃購獲得一級流量入口,標志著阿里構建即時零售生態閉環的決心。
這場混戰導致市場訂單激增,各平臺均獲得新增量。 消費者成為最大贏家:淘寶推出“夜淘寶”頻道凌晨三點秒退差價,京東童車賣到89元比三年前雙11還便宜,美團將奶茶免配門檻從35元砍到15元。
劉強東與王興的關系也變得微妙。 4月,劉強東在朋友圈發布意味深長的話語:“在外賣上線之前,我特意請了程維、興哥和勁波一起見面喝酒聊天...做外賣也一樣,只是希望兄弟們都能夠守好自己的底線”。
這與2017年“東興夜宴”時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劉強東和王興并肩坐在馬化騰兩側,被外界視為“反阿里聯盟”。
如今競爭格局已變,京東做外賣,美團做閃購,兩者互攻腹地。 阿里作為第三股力量加入戰局,使競爭更加復雜。 行業共識是:“本以為京東是攻擊美團外賣市場的主力,現在看它更像一個先鋒”,真正對決的是阿里與美團。
京東物流解決了超過60萬人就業,供應鏈基礎設施資產規模超過1610億元,運營超過1600個倉庫和2000個云倉,倉儲總面積超過3200萬平方米。
明州事件后劉強東低調了五年才回歸一線,2020年京東啟動鄉村振興“奔富計劃”,這些舉動被視為“服管”和響應號召的表現。
在這場競爭中,京東始終圍繞供應鏈展開業務。 劉強東明確提出“京東集團所有業務只圍繞供應鏈展開”,從外賣、酒旅到醫美、家裝,甚至智能汽車,都是通過供應鏈能力賦能傳統行業。
就連京東穩定幣的推出,也是為了服務海外供應鏈支付。
京東酒旅業務同樣延續“0傭金”策略,最高三年免傭金吸引酒店商家,試圖優化酒店供應鏈成本。
這場外賣大戰的背后,是即時零售市場的爭奪。 美團非餐飲品類的日訂單突破了1800萬單,京東感到威脅的是美團在生鮮、酒飲、3C數碼、藥品等品類的快速進展。
2025年Q1財報顯示,美團即時零售GMV增速達40%,遠超餐飲外賣。 美團帶著七百萬騎手和全國線下的零售服務店供應鏈資源,在買藥和多個電商品類不斷攻城略地。
面對美團小哥半小時之內送貨到家的服務,京東的物流優勢正在被美團更快的配送速度超越。
京東作為這場大戰的發起方,看著來勢洶洶、聲勢浩大,但一旦投入不及預期,賬面上的錢不夠打消耗戰,很快就會陷入頹勢。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十年前的“百團大戰”只剩美團,五年前的“外賣補貼”淘汰了百度。 即時零售的終極對決,或許只剩兩種結局:要么巨頭合并,要么一方徹底退出。
而唯一確定的是,活下來的那個,將重新定義中國人的消費方式。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