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車上路“兩難”如何破解
技術狂飆多年后,無人駕駛終于跑到商業化運營的臨界點。《上海市浦東新區促進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規定》落地滿2年,《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本月起施行。越來越多城市邁出無人車“合法上路”第一步,而研發多年的上下游企業,對于商業化運營更顯迫切。日前,以“加速推進智能網聯車及無人駕駛裝備創新應用落地實施”為題,浦東新區人大常委會自貿區金橋片區工委邀請企業代表、行業專家召開座談會。一邊是技術創新,另一邊是安全底線,無人車上路的“兩難”如何破解?數據積累、場景開放、規模應用……各方逐一厘清瓶頸難題,也為法規政策的修訂提供有益思路。數據積累:不止于“熬里程”倘若將兩輛無人車放在你面前,一輛車穩穩行駛了一萬公里,大多是普通天氣和場景;另一輛車行駛了1000公里,卻扛住了臺風、高溫等極端天氣的考驗。絕大多數乘客或許會選擇后者。然而現實是,大部分無人車仍在“熬里程”。
圖為一輛智能網聯汽車正在測試中。/文匯報記者張伊辰攝“從道路測試、拿到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許可,到獲得示范運營類資質許可,車企通常需要熬過3年的周期。”小馬易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政府事務官黃涵濤拋出困惑。即便企業好不容易闖關成功,走到商業化應用這一步,哪位合作伙伴愿意接收一臺跑了近1萬公里的“舊車”?根據現行規定,無人車牌照與車輛編碼綁定,企業交付的無人車必須是在測試場景中跑過的那輛。從安全管理角度來說,以里程數為標準,為車企劃定“準入門檻”容易理解。但里程數達標,是否與絕對安全畫等號?上海幾何伙伴智能駕駛有限公司公共關系經理朱逸婷并不這么看。目前,各類軟硬件測試對場景庫的覆蓋有限。尤其是暴雨、大霧等極端天氣,企業對此掌握的數據不多。朱逸婷的困擾并非個案。在積累大量結構化數據后,更多創新企業亟待“解鎖”極限場景,測試無人車的性能極值。簡單理解,摸清系統的“能力邊界”。“能否根據上海的城市生命體征搭建出特色場景?”朱逸婷建議,結合上海的地域特點、氣候特征搭建更趨近于真實的測試場景,讓企業跑出高質量數據。相關部門已有不少探索。近日,浦東新區新增開放583條自動駕駛測試道路,不僅覆蓋金橋、張江、臨港等核心區域,也覆蓋了城市主干道、產業園區、港口碼頭等多種場景。至此,浦東新區自動駕駛測試道路總里程超過1000公里,成為全國最大的自動駕駛開放測試區之一。開放場景的基礎上,“無人車”的智慧也仰賴于數據的共享共用。試想這樣一幅場景:道路上突發交通事故,無人車尚未“看見”,卻能提前數百米從系統中收到事故提醒,主動繞行。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一季度金橋向相關企業開放175個路口的交通信號燈數據。業界期待,這類試點能繼續擴圍,比如進一步共享事故警情等交通數據,讓“無人車”從海量數據中跑出更優路線。示范運營:統一接口是關鍵“從道路測試到生產應用,目前正積極籌備示范運營。”上海金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瑜劇透了最新進展。數據顯示,該區域內無人駕駛智能網聯汽車累計測試里程超18萬公里,無人裝備測試里程超過4.5萬公里。商業化運營在即,不少企業仍有現實顧慮。
圖為不少創新車企醞釀商業化運營。/文匯報記者張伊辰攝“唯有攤薄單車運營成本,才能實現項目商業化盈利,這背后需要規模化量產支撐。”黃涵濤希望,在約定規模數量、確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允許企業申請無人出租車運營許可。企業可在劃定區域內實現“商業閉環”,并以成功范例吸引更多擁有資源實力的后來者入局。“能否向創新企業開放更多C端場景?”朱逸婷建議,向試點企業開放核心商圈停車場景。
比如,由政府牽頭改建一批停車位,并統一支付、監測等系統接口,讓更多企業便捷地找到應用場景。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標準規則的重要性。成立迄今8年的上海恩井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精耕汽車零部件領域,始終聚焦一件事——如何在復雜路況和場景下確保車門安全打開。此前施行的《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相關國家標準中將自動駕駛分為6級。其中,L0至L2為駕駛輔助,駕駛員需全程監控駕駛;L3為有條件自動駕駛,駕駛員在緊急情況時執行接管;L4為高度自動駕駛;L5為完全自動駕駛。“當L4級以上的自動駕駛到來,汽車方向盤會被逐漸取消,車內空間布局也將徹底改變。”該企業市場負責人姜明浩解釋,不久的將來,人們能通過簡單語音、手勢控制車門。
目前,其參與了多家龍頭車企的智能駕駛項目,但由于行業標準并未統一,各企業接口、協議有所差異,導致項目開發周期慢、效果偏低。“當無人車飛馳到一定規模量級時,政府部門要及時跟上創新需求變化。”座談會上,有企業代表認為,應盡快修訂相關規定,支持有能力的創新車企獨立開展更大范圍的示范應用等。此外,還要加快與其他省市在測試里程、標準規則等方面的互認銜接,避免資源浪費、重復投入,也通過降低時間、資金成本,加速創新車企跨區域部署,促進產業規模化發展。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