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兩會前瞻:冷鏈物流五大熱議話題
2025年兩會在即,作為“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冷鏈物流作為保障民生、支撐消費升級與綠色轉型的關鍵領域,必將成為代表委員建言獻策的重點。結合政策導向、行業痛點及近期行業動態,以下五大議題或成兩會“冷鏈之聲”的核心焦點…
一、基礎設施擴容:冷鏈網絡與智慧化升級
冷鏈物流的“斷鏈”問題仍制約行業發展。中物聯冷鏈委數據統計顯示,2024年冷鏈物流總需求為3.65億噸,同比增長4.3%,但冷庫區域分布不均、智能化水平偏低。兩會可能提出:
?國家骨干冷鏈基地建設。新增一批國家級樞紐,重點傾斜中西部等地區,如:四川省提出“做強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廣西推進南寧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等。
?數智化改造支持。推廣物聯網、區塊鏈技術應用,通過政策補貼鼓勵企業建設智能溫控系統與全程追溯平臺。
?REITs融資創新。借鑒醫藥倉儲物流REITs超額認購經驗,推動冷鏈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二、綠色低碳轉型:政策加碼與新能源冷藏車規模化
在“雙碳”目標驅動下,冷鏈物流的綠色化發展將持續成為政策焦點。中物聯冷鏈委數據統計顯示,2024年新能源冷藏車銷量為21368輛,同比增長350.8%,但市場接受度、充電設施覆蓋率仍是瓶頸。兩會或將聚焦:
?延長補貼政策。延續新能源冷藏車購置稅減免、老舊貨車報廢更新補貼,并優化央地資金分擔比例。
?路權與基建協同。進一步明確新能源冷藏車在城市通行、停靠等方面的優先權,同時推動充電樁與冷鏈物流園區一體化布局,解決“里程焦慮”。
?碳排放核算標準。建立冷鏈物流全鏈條碳足跡監測體系,推動企業綠色認證與碳交易試點。
三、城鄉協同與“最后一公里”破題
農村冷鏈短板亟待補齊,而城市末端配送效率仍需提升。代表委員或從以下方向建言:?縣域冷鏈網絡下沉。整合供銷、郵政、電商資源,建設鄉鎮共配中心,并配套冷鏈倉儲設施。?生鮮電商與社區聯動。支持前置倉、社區冷柜等模式,結合新能源冷藏車配送,降低“最后一公里”損耗。?跨境冷鏈通道建設。依托海南自貿港、大灣區等樞紐,完善冰鮮產品進出口通道。四、行業標準化與協同生態構冷鏈物流碎片化、標準不統一導致成本高企。兩會或將推動:?全鏈條標準制定。完善冷鏈物流統計指標與溫控標準,強化跨部門數據互通。?供應鏈金融創新。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冷鏈專項信貸產品,如:河北天環為商戶提供的供應鏈金融服務,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壓力。?上下游協同機制。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聯盟,促進冷鏈設備企業、物流企業、生鮮電商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冷鏈資源。五、技術創新與人才儲備智能化與人才缺口是行業轉型的雙重挑戰。可能的提案包括: ?低空經濟與無人機配送。擴大試點范圍,完善低空飛行監管體系,如:京東無人機配送在西北地區的試點與運營。?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推廣AI在路徑優化、庫存管理中的應用,如:順豐同城接入DeepSeek大模型,加速即時物流場景智能化。?職業培訓與資格認證:增設冷鏈物流專項技能培訓,探索自動擋貨車駕照分類,吸引年輕從業者。2025年全國兩會將為冷鏈物流行業注入新動能,從政策扶持到市場機制,從技術突破到生態協同,多方合力下,冷鏈物流有望成為暢通經濟循環、保障民生福祉的“黃金賽道”。企業需緊抓機遇,在綠色化、智能化、全球化中搶占先機,而行業的未來,正待兩會“好聲音”點燃引擎。
0 贊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