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上跨境電商發展短板
近日,經濟日報聯合京東發布一組調研數據顯示,伴隨支持跨境電商發展的政策陸續出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嘗試跨境網購。海關總署測算,2023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2.38萬億元,增長15.6%,其中出口1.83萬億元,增長19.6%;進口5483億元,增長3.9%。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占全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5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5%以上,正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新引擎。
跨境電商是由數據驅動、網絡支撐,線上線下協同,突破地域限制,實現跨國交易的新型交易模式,發展速度快、市場潛力大、帶動作用強,在技術、模式、供應鏈等方面已形成全新業態。高水平跨境電商不僅為中小微民營企業直接參與國際貿易提供了新平臺和新渠道,也已成為新質生產力賦能對外貿易、助力消費升級、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跨境電商的支持力度,先后設立165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持續優化海外倉布局。目前我國跨境電商銷售網絡已覆蓋220多個國家和地區,跨境電商主體已超10萬家,涉及服裝、美妝、家居、數碼、母嬰等多個行業,覆蓋“生產制造、倉儲、物流運輸”等整個貿易鏈路,跨境電商得到持續發展。
也應看到,我國跨境電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不少短板。數字基礎設施仍不完善,線上服務平臺功能尚未健全,通關便利化仍存在一些難點、堵點,出海品牌培育與知識產權保護仍然不足,跨境結算、金融支持等服務模式有待進一步創新。接下來,發展跨境電商應以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為引領,以創造良好營商環境為重點,強化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加強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結算、金融等支持服務,進一步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更好滿足跨境電商的服務需求、消費者的跨境商品需求,加大力度推進國內產品和品牌出海,加快形成外貿創新發展新優勢。
強化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依托我國設立的165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結合各地產業稟賦、產業特色,積極推動“跨境電商+產業帶”發展。鼓勵跨境電商企業立足技術、質量、服務、文化、體驗等品牌內涵特質,強化出海品牌培育和建設,著力塑造中國制造的品牌新形象。加強跨境電商平臺對產品質量的監管,建立健全全球供應鏈體系,完善售后服務體系,增強國內外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感。加大力度支持跨境注冊自有商標、開展產品國際認證、申請專利,加強國際合作,強化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
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探索運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健全線上綜合服務平臺,推進倉儲、物流、支付、數據等全球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覆蓋貨物進出口通關、銷售、物流、稅收、金融、海外倉等境內外全流程數字化貿易閉環,實現“一點接入、一站式”綜合集成式服務。鼓勵跨境電商相關主體在國際航空、班列樞紐城市,以及重要貿易節點地區布局建設海外倉,逐步形成覆蓋全球的海外倉服務網絡,降低物流服務成本,提高跨境電商配送時效,增強消費者跨境網購獲得感。
優化結算、金融等支持服務。簡化中小微跨境電商企業的外匯收支手續,支持銀行和其他符合條件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電子交易服務。建立健全跨境電商金融服務網絡,加強跨境電商服務平臺與金融機構的信息對接,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探索創新承保模式,通過各類信用保險產品組合,加強融資服務和風險保障。優化跨境資金結算服務,促進出口貨物在境外發生的倉儲、物流等費用與出口貨款軋差結算。
持續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優化跨境電商出口流程,探索推廣跨境電商零售出口“清單核放、匯總統計”通關模式,推進組柜拼箱、簡化歸類申報,實現出口成本更低、通關更便捷。創新“單一窗口”備案申報、出口海外倉退稅“白名單”、獨立站訂單報關等模式,推廣實施跨境電商直購進口模式,實現跨境消費電子訂單、支付憑證、電子運單等實時傳輸海關,促進“買全球更快速、賣全球更便捷”。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