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最后一個商業夢想”,單飛了
快遞還沒完全上門,物流企業卻要在港股扎堆上市了。
今年以來,極兔速遞環球、順豐控股(002352)、菜鳥智慧物流網絡先后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其中,作為阿里巴巴集團“1+6+N”組織變革后第一個啟動上市進程,也是增速最快的業務集團,此前估值已近2000億的菜鳥頗受市場矚目。
不過與亮眼的估值相比,菜鳥在服務質量上的口碑還有待提升,關于快遞包裹丟失、損壞,驛站本身安全性的問題投訴在公開渠道并不鮮見。
而站在更高維度,其實不僅僅是菜鳥,包括順豐、京東物流在內的其他國內物流企業,與國際物流三巨頭相比,都仍有差距。
當進軍國際市場成為必然,“菜鳥們”離國際一流還有多遠?
國際物流占半壁
在大多普通用戶的心里,菜鳥可能只是在淘寶購物后給自己更新物流消息的一個小工具,抑或小區樓下的一個驛站罷了。
但事實上,從2013年成立至今,菜鳥已經從一個單純的物流聚合平臺,發展到如今具備端到端物流能力,且已將網撒向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頭部物流企業之一,業務涵蓋國內物流、國際物流及科技與其他服務。
阿里創始人馬云曾說,物流是他的最后一個商業夢想。這個夢想在菜鳥成立十年后,終于正式照進現實。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菜鳥的智慧物流網絡已覆蓋2個綜合電商物流樞紐(位于比利時列日、馬來西亞吉隆坡)、1100余個倉庫及380余個分揀中心,并連接4400多個網點及17萬個菜鳥驛站。根據菜鳥官網消息,今年7月底,菜鳥印度尼西亞雅加達e-Hub(綜合電商物流樞紐)也已正式啟用。
同時,除為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淘寶、天貓、速賣通等電商平臺上的商家及消費者提供服務外,菜鳥作為第三方平臺亦為線上渠道如快手、家電品牌如美的、保健品牌Swisse、快消品如聯合利華等電商平臺及品牌提供物流服務,并通過物流科技、菜鳥驛站等服務其他物流公司。
菜鳥業務一覽,圖源:菜鳥招股書
從業務量來看,2023財年(2022年4月1日~2023年3月31日),菜鳥共運送了超過15億個跨境電商包裹,在全球跨境電商物流中位列第一,遠超順豐國際同期的6800萬;相比之下,其同期在國內物流履約訂單23.11億的數字距離順豐、京東物流等則有較大差距。在菜鳥已披露的營收中,國際物流業務貢獻均高于國內物流。
從收入上看,2021財年~2023財年,菜鳥營收分別為527.33億元、668.67億元、778億元,每年三成左右營收由阿里貢獻。另據招股書,菜鳥今年第二季度收入為231.64億元。同一期間,順豐與京東物流的收入則分別為633.18億元、410.33億元。
數據來源菜鳥招股書
雖營收規模和訂單量與順豐、京東物流有較大差距,但菜鳥的增長速度仍然可觀。根據招股書,菜鳥近三財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達21%;今年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33.6%,國際物流包裹量、國內物流已履約訂單量亦分別同比增長26.5%、35%。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第二季度,菜鳥在連年虧損后更是迎來單季度盈利2.88億元的業績表現。
“菜鳥主要的營收來自于跨境物流以及供應鏈服務等增量領域,這錯開了快遞存量市場,打了一個差異化的市場空間”,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物流分會副秘書長解筱文。
胡潤研究院《2023全球獨角獸榜》顯示,菜鳥此前估值已達1850億,這一數字逼近順豐當前市值,更是京東物流市值的三倍多。其上市后,市值是否有望維持如此體量亦在投資者中引發熱議。
基于菜鳥一直以來的電商與科技基因,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分析,隨著電商市場的不斷擴大和消費者對物流服務需求的不斷提高,菜鳥仍然具有較大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二級市場市值體量有望維持。
但在快遞物流專家、貫鑠資本CEO趙小敏看來,菜鳥上市后的市值,仍需視其后續戰略方向而觀望,至于何時做到收入千億規模以上、輕重資產結合運營模式之下的后續減虧時間表,亦將是資本市場所關注的重點。
國內加大投入提升品質
發展空間仍在,但對于所有布局電商物流的企業而言,爭奪市場份額正在變得越來越難。
“盡管國內電商市場仍在增長,但增速已經開始放緩,因而國內物流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進入了以服務質量和產品創新為重點的存量競爭時代”,解筱文分析,“這也意味著企業將不得不開始思考,如何在競爭對手面前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以及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自身的優勢”。據解筱文介紹,以收入計算,目前全國快遞物流中,電商物流占比在70%左右。
長期以來,以平臺模式整合資源為主的菜鳥,在服務質量上受到了不少質疑。以菜鳥驛站為例,關于快遞包裹丟失、損壞,驛站本身安全性的問題投訴在公開渠道并不鮮見。
從這一背景出發,有業內人士指出,對部分物流環節缺乏把控的菜鳥,未來一段時間內確實不能避免其他玩家依靠重資產玩法切分更多蛋糕的局面。
招股書及今年以來的不少動作也展示了菜鳥提升服務質量的決心。在海外,菜鳥日益投入重資產物流基礎建設,已有多個e-Hub、航空貨運中心、分揀中心、海外倉、末端配送網絡等投入使用;在國內,菜鳥也于今年6月正式進軍自營品質快遞這一重資產運行模式,以菜鳥速遞品牌提供高性價比的半日達、當/次日達、送貨上門等服務。
同時菜鳥在招股書中也表明,此次IPO募集資金將用于進一步發展國際、國內物流能力及網絡,研發和技術創新及營運資金等。
“國內市場中,菜鳥會在資產比重上進一步加重,尤其是在服務能力上更加渠道下沉,包括物流運轉能力等,”趙小敏認為,在IPO以后,菜鳥會盡可能將一些之前沒有強控的環節收回來掌控。
對菜鳥而言,這一方面意味著資金上的挑戰,另一方面從盈利角度出發,也對其后續的成本優化和效率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
好在,即便分拆菜鳥獨立上市,阿里巴巴公告未來仍將繼續持有菜鳥50%以上股份。趙小敏表示,這既能讓菜鳥具有獨立融資能力,更靈活的決策機制也有利于其快速成長,又能讓阿里在菜鳥需要幫助時進行資金和資源的強勢賦能。“這兩家公司我們認為是可以做乘法的,因為從行業競爭來講,這可以便于它們的資源的最優化”。
于阿里而言,菜鳥作為自家第一個啟動上市的子公司,其后續的表現及對阿里整體的貢獻,也將成為外界衡量阿里組織變革成效的重要指標之一。
海外已成電商物流重要戰場
如果此次IPO進程一切順利,預計明年,菜鳥將與極兔、順豐、京東物流幾家為C端用戶熟知的頭部物流企業齊聚港股。
物流企業緣何扎堆港股?在江瀚看來,一方面,內地物流市場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物流行業,尤其是國際物流市場,又是一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行業,頭部企業希望通過在港股上市來尋求更多的發展機遇和資金支持,以加速自身的發展和擴張;另一方面,物流行業的海外業務也在快速發展,這些企業可能希望通過在港股上市來拓展海外市場和增加海外業務的布局。
趙小敏也認為,目前港股流動性的恢復對于順豐這樣的企業加速國際化來說是個不錯的機會。
事實上,頭部企業的海外市場競速戰確實已經打響。在解筱文看來,物流行業的發展與電商市場有著密切的聯系:電商市場的繁榮為物流行業提供了大量的運輸和配送需求,推動了物流行業的發展;同時,物流行業的發展也為電商市場提供了更好的服務和支持,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而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新興市場如亞洲、非洲等地的需求日益旺盛,這為物流行業提供了新的增長機會。
灼識咨詢報告顯示,中國是全球跨境電商物流市場的最大組成部分,2023~2027 年,與中國商家及消費者有聯系的跨境電商物流預計復合年增長率為18.5%,到2027年預計將達到1.4萬億元。
因而,對跨境電商物流,各頭部企業早已有所布局,并于今年開始加速。
其中,背靠阿里國際業務,菜鳥已率先取得了業務量與收入上的優勢。今年6月在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菜鳥表示接下來計劃“以每年1~2個國家的節奏建設海外本地物流網絡”。上個月,菜鳥更是聯合速賣通上線“全球五日達”國際快遞快線產品,首批落地英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和韓國。
至于京東,雖然其海外零售一再收縮,但仍憑借京東物流在印尼、泰國等地的數十座智能物流園在供應鏈上維持市場份額。近日,京東物流國際物流事業部負責人薛群在一場活動上也提出,計劃未來3年建設覆蓋全球主要國家的供應鏈物流網絡。
順豐則悄然入股從印尼起家、在東南亞快遞市場排名第一的極兔,二者的合作將意味著物流服務網絡、質量與高速擴張模式的聯合,對未來的競爭格局亦會產生一定影響。
然而,跨境電商物流遠比國內物流鏈條長得多,其中涉及物流環節、配送距離與系統的復雜性,以及跨國家和地區問題等。“跨境電商物流的競爭關鍵在于,物流系統的建設與優化、供應鏈管理、運輸速度和成本、客戶服務質量、技術創新和應用以及法規遵從和風險管理等方面”,解筱文。
在這些方面,綜合多位采訪對象介紹,前述三家企業各有所長——
順豐作為綜合物流集團,尤以物流網絡覆蓋、運輸速度與服務質量見長,但問題是其在國內電商物流的弱勢在海外市場依然存在,入股極兔對此將有所補充;
京東物流多年投入重金,讓供應鏈體系效率和體驗極佳,但母公司京東海外業務的收縮,讓其在跨境電商物流前景也較為模糊;
菜鳥在母公司電商數據驅動下,信息化水平較高,可以為電商平臺和品牌提供更全面的物流解決方案,阿里國際業務的擴張則為其奠定了國際覆蓋網絡基礎,亦在部分海外地區形成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配送能力,但過往輕資產的運行模式也讓其對非關鍵物流環節難以完全把控,服務質量難免打折扣。
接下來,究竟用哪一種方式可以更快奪下市場份額,并盡快提高效率、優化成本取得不錯的業績,無人可預測。
更重要的是,三家企業在海外的對手絕不止彼此,也不止中國物流企業。事實上,無論是誰,與國際物流三巨頭UPS、DHL、聯邦快遞相比,都仍有差距。
“從行業角度來看,我們(的企業)在C端的競爭力是很強,但是事實上來講,服務質量和解決方案的能力還是非常弱的。比如說中國500強、世界500強中,有多少企業選擇中國物流企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衡量指標”,趙小敏,“各家公司還是要盡可能地來夯實實力”。
趙小敏認為,具體而言,國內物流企業還有太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大到能否與產業共振,比如深度參與到企業生產端、采購端及營銷體系中去,小到能否杜絕暴力分揀,以及能否把“客戶至上”刻在企業的“骨髓”上。而這些,也將是行業高質量發展下新一輪洗牌的關鍵。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