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概念股:手機產業鏈大廠降價搶單,鋰材漲價倒逼電池廠商布局錳源
過去一年,受益市場景氣度,產業鏈廠商漲價潮此起彼伏,不過近期風向突轉,降本已成了重要考量。手機市場方面,2021年出貨量同比增速大5.7%的背后,高端市場表現不及預期,主要的增長力是源自于中低端機型,導致近期許多機型的部分硬件規格都有降低,導致包括頭部陣營廠商都不惜犧牲價格去搶訂單。
而在Mini-LED領域,尚待產能爆發之際,有分析認為,蘋果等主流廠商礙于成本考量,今年將不會推出任何搭載Mini-LED的新品,給Mini-LED產業鏈潑了一盆冷水。
除以上兩大領域,汽車鋰電市場也出現新變化,引發產業鏈企業布局新的化學路線。目前鎳、鈷、鋰等關鍵材料近期價格雖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高位,已導致主流汽車品牌紛紛對旗下車型進行多輪漲價,無疑會對新能源車的消費造成影響。從長期發展看,鋰電產業鏈企業不得不將目光投向更低成本、可替代的錳源技術路線。
手機終端集體“降規”引發產業鏈大廠降價搶單
近期,某家一線手機品牌供應商對集微網表示:“在過去一年,我們看到不少客戶對零部件的升級思路都改變了,大家已經不再是一味的堆疊高規格硬件,相反有許多機型的部分硬件規格都有降低。”
上述供應商認為:“這一方面是由于去年安卓品牌的高端市場表現不及預期,主要的增長力是源自于中低端機型;因此,對于更高規格的零部件需求也相對減弱。另一方面,華為作為安卓系品牌硬件創新升級的領軍者,其消費者業務大幅縮減,也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對高階零部件產品的需求。”
舜宇光學手機攝像模組的平均銷售單價較去年下降幅度較大,抵銷了出貨量增長而帶來的收入增長。有分析人士指出,不僅是舜宇光學一家面臨這個問題,因為華為消費者業務體量龐大,影響的范圍也非常廣。肯定不止一家,也不止一類零部件會受到影響。
集微網查閱財報發現,已經有多家手機零部件供應商2021年的綜合產品毛利率出現較為明顯的降幅,其中又以下半年的第三、第四季度下滑尤為明顯。行業人士告訴筆者:“其實每一年同樣規格的產品價格下調都是正常的,只不過今年高端市場需求疲軟,再加上去年下半年產業鏈競爭更加激烈,產品平均單價降幅普遍要大于往年。”
該行業人士向集微網透露:“去年像攝像頭模組這一類組件行業,包括頭部陣營的廠商都在下場搶標案、搶訂單,而且是不惜犧牲價格去搶,就是為了填補產能的缺口。”
華為供應鏈企業也表示:“今年平均銷售單價下滑是手機供應鏈中常見的情況;華為的訂單銳減,其他品牌的高階產品又沒補足這個缺口,供應鏈廠商不得不在短期內尋求更多途徑填補產能,所以讓利也就很正常了。”
需要關注的是,2022年籠罩在智能手機市場的陰霾并沒有被驅散。目前已經不止一家供應商向集微網指出,2022年終端品牌的銷售預測普遍都更保守,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市場對于高端產品的需求也持續低迷。
蘋果延緩推出新品致LED廠商大規模擴產存隱憂
在手機終端集體“降規”背景下,作為手機產業鏈之一的顯示領域,也不可避免受到不利影響,其中,代表新一代技術潮流的Mini-LED正面臨新一輪發展困局。
盡管蘋果Mini-LED產品銷量不錯,但該市場仍存在較大的分歧,而背后在于成本和良率問題。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近日發文稱,蘋果公司礙于成本考量,今年將不會推出任何搭載Mini-LED的新品。
不過,DSCC分析師Ross Young持有不同的觀點,其指出,12.9寸的iPad Pro推出后銷售表現佳,該產品線將不需要再推出其他規格新品。但Young認為,蘋果Mini-LED iMac Pro今年夏季有望亮相,面板預計6月開始出貨,8、9月新品開始在市場上亮相,新品將搭載4000個Mini-LED,構成1000個局部點亮。
而一位業內人士向筆者坦言,“今年蘋果公司不會推出配OLED面板的筆電產品,這主要是OLED面板性能還達到蘋果公司的要求。據說蘋果公司準備與三星顯示器、LGD合作,聯合開發筆電用OLED面板,過兩年或會推出相關的產品。”
“目前,OLED屏和Mini-LED屏的價格相差不是很大,但是OLED面板技術相對成熟,其價格下降速度或許會比Mini-LED屏快,屆時蘋果公司筆電系列產品或許會用OLED屏幕取代Mini-LED屏幕”上述人士進一步表示。
高成本將阻礙Mini-LED產業發展。一位顯示器制造廠人士指出,“無論是做LED顯示屏還是做成背光模塊,Mini-LED燈珠用量相當大,尤其是電視方面,高階屏幕一個屏幕可以用上80000多顆LED燈珠,低階屏幕也要用上9000多顆燈珠,Mini-LED燈珠的成本只要有些微差異,乘起來都是天文數字,因此,想要推動Mini-LED應用加速落地,降本將是各個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盡管Mini-LED成本較高,當前市場存在分歧。但產業鏈廠商仍在持續擴大產能,尤其是大陸LED廠商方面。目前三安光電、乾照光電、兆馳股份均已計劃擴建新的Mini/Micro顯示產業化項目,此外華燦光電、聚燦光電、華引芯、瑞豐光電、國星光電、聚飛光電等廠商也都加大投資,以進一步擴大產能。
然而,經過大規模擴產后,Mini-LED芯片是否會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對此,業內人士稱,“盡管當前Mini-LED產能供不應求,但目前國內廠商大幅度增加投資必定會存在產能過剩風險,當需求放緩的時候,產能的大幅增加會導致產能過剩,引發價格戰會影響廠商的盈利能力。”
鋰材價格高漲倒逼產業鏈積極布局錳源
事實上,基于未來發展要“降價”的不止手機供應鏈、LED相關產業鏈,在新能源汽車鋰電產業鏈方面,也因鋰材價格持續走高,需要尋求新的降本出路。
目前,磷酸鐵鋰電池、三元電池是動力電池領域兩大主流技術路線,但兩者上游材料的價格最近不斷攀升,截至2022年3月底,磷酸鐵鋰均價已達16.2萬元/噸,電池級碳酸鋰均價突破50萬元/噸,價格的持續上漲疊加供給不足,這也倒逼電池廠商嘗試更低成本、可替代的技術路線。
在此背景下,市場上出現了在磷酸鐵鋰和三元兩大電化學體系中,嘗試添加其他金屬元素。據海外媒體inside EVS的消息,馬斯克稱特斯拉一直在探索在電池中使用更多錳,并且認為錳具有潛力。國內市場方面,寧德時代也在嘗試推出過渡階段的新產品——M3P電池。
業內人士向集微網透露,“新型的磷酸鹽正極,通過摻錳的方式,可提高電芯電壓,再通過加入鎂等金屬防止錳溢出,穩定電壓平臺;新的化學體系電池,它的能量密度可以超過170Wh/kg,這個既可以替代目前5系三元、還可以覆蓋鐵鋰電池。”
與三元體系不同,在磷酸鐵鋰電池中摻錳,被視為磷酸鐵鋰電池升級方向之一。磷酸錳鐵鋰具備穩定性好、安全性高,相較磷酸鐵鋰電池可進一步提高約15%-20%能量密度,而成本僅提升約6%。與LFP相比,LMFP增加約0.4kg/kWh的錳耗用量,錳含量占比約30%。在終端消費者日趨重視安全性、主機廠和電池廠重視降本增效的背景下,磷酸錳鐵鋰正極材料作為補充,有望迎來產業化爆發,進一步拉動錳的需求。
據統計,2020年,我國三元電池的高純硫酸錳需求量約2.2萬噸 ;錳酸鋰材料的電解二氧化錳需求量約9.5萬噸。在現有電池化學體系下提高錳的用量,預計到2025年,三元電池的高純硫酸錳需求量將超過15萬噸;錳酸鋰材料的電解二氧化錳需求量將超過20萬噸。
高純硫酸錳(HPMSM)主要用于鋰電池三元正極(前驅體)材料。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是全球最主要的高純硫酸錳生產國,合計HPMSM產能10萬噸/年。2021年,紅星發展的電池級高純硫酸錳產能為4.5萬噸/年,居世界首位。南方錳業HPMSM年產能3萬噸,美國Prince Erachem(唯一的海外生產商)3萬噸,浩林化工2萬噸,分列二三四位。
其他企業中,湘潭電化、三峽水利、德方納米、華誼集團、國瓷材料也在錳礦開發、錳化工等領域有所布局。“電池短期成本的下降靠的是原料價格,而長期的成本下降靠的是電化學體系的創新和升級。”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電池成本下降,不能僅依靠對礦產資源成本下降,電池廠還應主動嘗試化學體系上的創新。
誠然,在當前電化學材料體系下,鎳、鈷、鋰等相關的正極材料價格高漲超出動力電池企業此前的承受能力,通過漲價轉移成本壓力最終讓消費者買單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對于動力電池廠商而言,尋找新的可替代資源,開發新的電化學體系以減少對現有礦資源的依賴,是動力電池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0 贊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