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商巨頭看好越南市場 “狠砸錢”改變消費者習慣
7月6日報道越南證券網近日報道稱,外國投資者向越南電子商務市場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以求改變當地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并從日漸繁榮的互聯網經濟中獲利。
自從疫情暴發以來,河內市民陳氏玲就養成一個新習慣——躺在沙發上刷手機,連續幾個小時瀏覽電商平臺尋找促銷信息。
這位47歲的家庭主婦說:“由于需要保持社交距離,我很少出門,后來發現在網上購買某些物品更方便、更劃算。”
有了這些應用程序,她不再需要將沉重的洗衣液和大米從超市搬運回家中,而丈夫愛喝的某品牌咖啡在網上購買也更便宜。“我還去逛超市,但次數越來越少,”陳氏玲說,“我現在更喜歡通過閱讀手機上的顧客評論或觀看視頻來決定買什么。”
陳氏玲是無數個轉投電商懷抱的越南消費者之一,他們的購物習慣在疫情期間發生“根本性轉變”,而這正是越南本土公司和外國企業花費數十億美元希望實現的目標。
谷歌、淡馬錫控股和貝恩公司的一項聯合研究顯示,越南數字經濟預計從2020年起每年增長29%,到2025年達到520億美元的規模。但來自歐睿國際的數據表明,2020年越南電子商務僅占全國零售市場的3%,占比是東南亞最小的。
報道稱,正因為看到了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從2016至2020年,各方投資者向越南電子商務市場累計投入近20億美元。最新的交易包括今年5月下旬,阿里巴巴及其合作伙伴向越南食品企業馬山集團的子公司投資4億美元。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馬山集團還將與阿里旗下的東南亞電商平臺來贊達合作,共同開拓越南在線購物市場。
圖源:圖怪獸
今年1月,美國私募股權機構華平投資也向越南移動支付初創企業M-Service JSC領投超過1億美元,后者開發的MoMo支付應用程序目前在越南處于領先地位。更早些時候,越南第2大本土電商平臺Tiki從日本住友、中國京東等海外投資者那里籌集到近2億美元。
總部位于胡志明市的“聚焦湄公河研究”咨詢公司董事長拉爾夫·馬蒂斯說:“越南正處于成為數字化社會的初期,擁有(大量)熱愛技術的年輕人。因此,所有這些公司都在努力提供相應服務(吸引年輕客戶)。”
不過,要改變越南消費者多年養成的購物習慣,同時主導當地市場,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陳氏玲就表示,因為不懂得如何將購物賬戶與銀行借記卡相連,到現在她只會用貨到付款方式,以現金支付網上訂單。她還解釋說,自己這樣做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假如網購商品質量不符合我的期望,可以拒收。網上購物欺詐很多,我必須小心謹慎。”
來自越南工貿部的數據顯示,該國約80%的人在日常交易中更喜歡使用現金。“無現金支付在越南仍然不受歡迎,因為人們更愿意在付款之前真實地看到和觸摸產品,”越南軍隊銀行董事會成員黎玄武說,如果當地銀行能保障客戶在遭受欺詐或買到假冒產品后獲得理賠,他們就會信任無現金支付方式并更頻繁地使用。
報道評論稱,對于電商企業來說,在越南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仍然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因為眾多參與者都尋求從中分一杯羹。放眼越南主要的4家電商平臺——Shopee、Tiki、Lazada和Sendo,還沒有哪個能確保自己“笑到最后”。更何況,Mobile World、FPT、CellphoneS等越南本土通信企業,也紛紛自建電商平臺,以免在競爭中落后。
“我同時裝有Tiki、Shopee和Lazada的應用程序并使用它們,”在河內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阮德英說。他經常在3個平臺比較同一產品的價格和評論,然后做出決定,只有價格最優惠、送貨最快的平臺才能贏得他的青睞。
通過前者的例子就不難理解,為何電子商務公司總是在嘗試用不同策略使其平臺成為消費者“最好的唯一選擇”。幾乎每個月,Shopee都會在某一段時間放出大折扣,商品價格低至1000越南盾(約合4.3美分)。Tiki一直致力于清除假冒產品并增加“2小時快速送達”的商品數量,它還為某些電子產品提供長達30天的退貨期,以此贏得客戶信任。而在與Lazada的合作中,馬山集團將麾下2200家VinMart+門店作為網購取貨點,努力尋求打通線上線下購物體驗的方式。
但說一千道一萬,即便各家電商使出渾身解數,總有像陳氏玲這樣堅持傳統購物方式的消費者。前不久,她想買一臺空氣凈化器,于是上網搜索價格和評論,但最終還是騎著摩托車前往一家電器商店購買,盡管店面價略高于網售價,“但我還是得摸一摸,親眼看看才放心。”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