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變革:從智慧城市到智慧社會
2019新冠病毒COVID-19的大流行揭示了危機時期主要城市的一些缺點。在世界范圍內尋求使城市地區更具彈性的方法時,智慧城市計劃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答案。
我們知道,傳染病暴發使城市變得更好有著悠久歷史。倫敦的下水道網絡是在1850年代霍亂流行之后建造的,而建筑通風標準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之后得到了改善。
當前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大流行也呈現出類似的情景,全球各地都在加速為現代城市采用最佳技術和基礎設施。
智慧城市是一個通俗易懂的術語,用于描述如何利用技術和數據分析來使城市更可持續、更高效,這可能會對決策者和居民如何重新構想城市空間產生深遠影響。
長期以來,智慧城市方法一直被視為管理城市爆炸性人口增長的重要工具。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的數據,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鎮,到2050年,這一數字可能攀升至接近68%。隨著城市人口的膨脹,其經濟影響力也隨之增加。麥肯錫稱,到2025年,全球前600個城市預計將占全球GDP的60%。
1950-2050全球城市化發展情況
智慧城市的發展,例如沙特阿拉伯和阿布扎比的馬斯達爾正在建設的千兆項目,都表明該技術可用于降低城市運營成本,減少資源消耗并改善服務交付。但是,與從頭開始建設新的智慧城市相反,改造現有的城市基礎設施一直是一項長期挑戰。 高昂的投資成本和這些工作的復雜性減慢了實施速度。
然而,2019冠狀病毒對經濟、社區和公共衛生的影響,可能仍被證明是激發城市克服這些障礙并找到創造性、多學科的方法,以使智慧城市原則上成為所有長期城市規劃的導火索。大流行還可能為特定技術的實施提供有用的數據和支持。
數據交易
對于計劃將智慧城市構想作為其更廣泛的規劃策略中心的任何城市或組織,數據收集和使用規則都是任何計劃必須建立的基礎。
數據收集和分析是智慧城市規劃的核心,對于智慧城市兌現其諾言至關重要。 在諸如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這樣的綠地智慧城市中,數據收集設備可以從一開始就內置到建筑物的結構中,從而有助于最小化成本并提高效率。
歐洲、北美、中國和東亞的城市擁有最發達的技術基礎,而拉丁美洲,非洲和印度的城市則落后。該調查基于全球50個城市的智慧城市部署,從三個方面進行評估:技術基礎的實力;實施應用的數量和范圍;以及公眾意識,應用和對應用的滿意度。
在世界上的某些地區,隱私法和權利使在不實施合規性措施的情況下跟蹤人員以及收集和使用其數據變得更加困難。盡管一些政府被賦予了更多的權力來收集和處理個人數據以抗擊新冠病毒COVID-19(例如,歐洲數據保護委員會為此提供了指導),但是對于這些數據可以使用多長時間仍然存在限制。
正是由于這些限制,許多西方國家在智慧城市發展方面已經落后于亞太地區,并且可能落后于中東,尤其是在歐洲,在歐洲GDPR規則特別重視個人的隱私權尊重家庭生活。
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要在個人隱私權和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之間做出權衡。在許多西方法律體系中,這些權利使收集有關個人的數據以及為了包括智能城市的運營和發展在內的目的處理這些數據變得更加復雜和昂貴。
同時,數據收集還帶來了商業和知識產權挑戰。如果要運行智慧城市,尤其是采用人工智能的城市,則它們需要準確且最新的數據集。另外,競爭的企業和平臺需要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和出于不同的目的訪問這些數據。但是,如果要對數據進行集中化然后共享,并由許多人以彈性的方式加以利用,我們必須詢問誰擁有數據以及管理其商業用途的規則是什么。
為了響應新冠病毒COVID-19的緊迫性很可能會改變游戲規則,改變西方人、企業和各地區如何查看個人數據,以及在個人隱私與公共健康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
在共享數據并將其放置在適當控制的開源平臺上時,病毒疫情的影響還可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并加速私營公司與政府之間的合作。在建立和控制這樣一個平臺方面,政府可以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并確保所有公民,無論其社會經濟狀況如何,都具有工具,可以促進和受益于數據驅動的感染率、醫療保健、數字醫療和遠程醫療服務。
擁抱變化
當數據可用時,智慧城市工具在與新冠病毒COVID-19對抗中的應用已成為技術如何優化城市生活各個方面的藍圖。
例如,在芝加哥,一些城市使用匿名手機數據來分析出行方式,并跟蹤人們是否在家里呆著并自我隔離。在中國、韓國和中東,防疫部門已經先走了一步,使用智能手機數據來跟蹤感染了該病毒的個人,并確定他們與之接觸的其他人。韓國政府還啟動了“自我健康檢查”應用程序,以密切關注海外游客的健康狀況,并在購物中心安裝了熱成像傳感器和消毒噴霧劑,以阻止病毒傳播并識別可能處于危險之中的人。
(點擊查看大圖)
據麥肯錫發布的數據,遠程醫療正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廣泛應用,智能健康醫療應用非常廣泛,而且在全球大封鎖期間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成功使用數據和跟蹤個人設備以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可能會成為大規模采用醫療保健技術的轉折點。應對新冠病毒COVID-19的技術應用僅展示了其潛力的一小幅圖。
例如,擴大可跟蹤呼吸、心率和體溫的可穿戴技術的使用,可以對成千上萬的患者進行早期個性化干預,并改善危機發生后的資源分配。醫療保健機構、保險公司和市政當局已經看到如何使用技術來促進早期干預并改善服務提供,并且可能準備長期擴展其在日常醫療保健中的采用。
城市交通是另一個重點領域,直接應對包含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智慧城市方法的好處可能會帶來城市政策的長期變化。在新西蘭,當局已撥款以加寬人行道并鋪設“彈出式”自行車道,以便人們在城鎮周圍行走時可以保持社會距離。而在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市,已經禁止車輛通行74英里的道路,以便人們可以使用街道走得更遠。這些舉措指出了未來城市交通可能發生變化的方式,具有減少擁堵和改善空氣質量的潛力。
作為對冠狀病毒COVID-19的回應,運輸機構還使用乘客數據監視鎖定遵守情況并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模型。這提供了切實的證據,說明如何從提供個性化的運輸信息到交通和停車,為多種應用提供數據分析。抓住這種潛力將帶來法律上的復雜性,因為在許多轄區中,未經數據主體同意,無法將出于某一目收集的數據保留作其他用途。
除了這些障礙之外,對于新冠病毒COVID-19之后的城市交通網絡的運營和設計方式,還有很多令人信服的爭論。
合作
對抗新冠病毒COVID-19的緊迫性也使得傳統的公共和私營部門孤島之間需要交叉。例如,芝加哥的旅行模式跟蹤程序是與移動數據公司BlueDot合作執行的,并且有許多制造商擴大生產線以將醫療設備和建筑物重新用作醫療設施的示例。
這場危機可能標志著一種思維方式向多學科方法轉變,以尋求城市管理的最佳解決方案。長期以來,基礎設施、技術和移動性專家之間的跨部門合作一直被視為智慧城市交付的關鍵。
在新冠病毒COVID-19爆發之前,技術,醫療保健和汽車公司已經本著這種精神成立了合資企業,但是這種合作伙伴關系的戰略價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調。新冠病毒COVID-19促進了跨行業以及公共和私營部門之間協作與集成的新文化。
這是一個匯集各個學科的最佳實踐以建設和運營更好的城市的獨特窗口和機會。
遠程辦公
工作的性質和地點是新冠病毒COVID-19推動公司和員工進入新工作方式的另一個領域。
全球各地的封鎖迫使人們在家中工作,從而加速了虛擬會議的采用和管理以及前所未有的規模的遠程工作。早期跡象表明,總體而言,全球在家工作實驗是成功的,并且可能會改變人們對公司管理員工、招聘和使用辦公空間的態度。支持團隊已經展示出他們能夠向工人遠程提供支持的能力,從而有可能減少昂貴的市中心辦公室的辦公桌空間。
未來,在辦公室和家庭空間之間進行辦公可能會變得更加普遍。既然員工已經體驗了視頻會議軟件以及各種消息傳遞和協作平臺的功效,那么商務旅行也可能會受到深遠的影響,這也可能是降低業務成本和減少碳足跡的一種方式。
這種長期的轉變將需要在電信和寬帶基礎設施上進行大量投資。例如,在英國,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在封鎖期間流量出現了兩位數的增長,而像Netflix和Disney +這樣的流媒體服務則削減了帶寬使用量,以消除網絡擁塞。
城市互聯網連接速度與農村和城市郊區的互聯網連接速度之間的差距也日益突出。例如,在美國,紐約和華盛頓特區之類的城市通常將享有每秒10G/秒的連接速度,而密西西比州的用戶速度將低至1.5兆。在世界其他地區也觀察到類似的城鄉連通性鴻溝。
即使在家里進行工作,用人單位通常仍應承擔確保員工健康和安全的法律責任。他們不太可能去所有雇員的家中進行風險評估,但是幾乎所有雇主都可以合理地做些事情,而且在新冠病毒COVID-19大流行期間,有更多的雇主正在做這些事情。這些特別包括為員工提供他們需要的信息、指導和培訓,以便他們能夠對自己的家庭工作環境進行風險評估,從而可以為自己維護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雇主還可以定期與員工簽到,以確保他們正在執行這些評估,并確保在家中工作感到安全和舒適。
英國的合同和雇傭法為雇主與雇員之間的關系治理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平臺,與“白領”工作的人相比,它具有足夠的靈活性來應對遠程工作的挑戰。其他一些轄區,則更多地依賴于適合“藍領”環境的集體談判安排和勞動保護。法律的使用主要基于英國的普通法原則,已在世界各地的自由區中廣泛使用,并且特別適合智慧城市。
在后疫情時代,遠程工作就很可能構成勞動力格局的重要支柱,并將為員工、企業和電信運營商提供令人興奮的商業機會。
重新定義“照常營業”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將舊城改造為智慧城市所帶來的挑戰和成本并沒有改變,但是毫無疑問,新冠病毒COVID-19迫使社會上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重新評估了“照常營業”的方式來運營城市。 城市領導者將能夠做出更好的以數據為依據的決策,并且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數據和技術工具可以更好地執行城市管理的各個方面。城市只需要對它們進行必要的投資。
據IDC發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消費指南》,智能交通管理、智能戶外照明、固定視覺監控、高級公共交通、智能電網成為前五大智慧城市應用。
2019新冠病毒對人類和經濟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這種影響為克服癥結和既得利益提供了新的動力,這些癥結和既得利益阻礙了人們使用數字工具來更好地管理城市。智慧城市方法已經在應對全球大流行的即時反應中顯示了其價值。后續實施將帶來的好處遠遠超出此范圍,但是從初始計劃階段開始進行適當的設計將至關重要。
相關文章
無人機全面助力“應急產業”邁進智慧化時代
我國是世界上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自然災害總體上呈現災害種類多、影響地域廣、災害損失重等特征。根據國家統計局近10年的統計數據,我國年均受災人口約為2.5×108人次,年均因災死亡人口約為1800人,年均直接經濟損失約為38...
物聯網加速融入生活場景,智能家居設備能做什么?
智能設備和物聯網已經進入現代家庭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從您的安全系統到冰箱,“智能”電器已成為新常態。但它們真的能讓你的家變得更好嗎?或者所有這些智能家電只是另一種時尚,從長遠來看,您最終會后悔花額外的錢?讓我們來看看在家里裝滿...
從“未來屋”到“新標配”,智慧社區能否打造房企新增長極?
當你走進家,燈光隨即亮起,空調自動調整至最舒服的溫度和風力。你聽著音樂,接了杯自動沖好的咖啡。一條消息提醒:您的家人已抵達車庫,預計3分鐘后到家。接入可視對講,約好的客人剛到門口,你輕松一鍵給他們放行。此時預約烹飪的機器人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