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人與機器人如何進行分工協作
人工智能時代除了能夠促進產業和技術轉型之外還帶來了人們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擔憂,它源于“人類大多數工作將要被機器所取代”的思維恐懼,而在小編看來,人工智能真正會帶來的結果是占據價值鏈上游,涉及價值觀或具有極高智識門檻的工作。那么,人工智能時代,人和機器人應該如何分工協作?
在人工智能時代,小編的第一個觀點是,人所必須具備的一個能力是與人工智能相處的能力。不論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這個時代已經走到我們面前了。未來五到十年、二十年,我們會看到它們在各個領域里廣泛應用。與人工智能相處的能力,就好比我們今天與移動互聯網相處的能力一樣,會成為一個人生活的必需。
科技越發展,人類就需要更懂科技;機器越聰明,我們就越要懂機器,超越機器去探索科技的邊界。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具有這樣的科學思維,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我們要回到最基礎的地方,去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人工智能的本質。
人工智能說到底是一種信息處理算法,目前最有前途的算法叫做深度學習,它仿照了人類大腦皮層的神經網絡。只不過人類的大腦皮層有六層神經網絡,而現在的人工智能程序可以有一百多層神經網絡,所以叫深度學習。但是不管算法本身多么復雜,我們仍然可以知道這種算法的本質,是用一個深度網絡處理數據從而得到正確答案。
當我們用這樣的基礎思維去理解人工智能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知道未來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首先就是與人相處的能力。人工智能這樣一個深度的神經網絡可以處理海量的數據和信息,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沒有自我反思的能力,沒有真正理解這個世界常識的能力,也沒有理解他人內心想法的能力。
雖然目前的人工智能能與人對話,但是它其實只能處理特定領域中的特定數據,沒有人類所具有的大量背景知識和對世界的常識系統。它可以識別大量數據和圖像,但是讓它真正去理解一個情境,理解這個情境中每一個人的心思是非常困難的。另外人工智能也不具備人所有的一些生理功能,包括人的情緒、人的共情神經元、鏡像神經元等。
人工智能的算法里,也沒有自我認知、自我反思、自我意識的部分,所以它其實很難理解自己。難以理解自己就難以理解他人,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是通過推己才能及人,但是人工智能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因為以上種種局限性,在未來的工作里,人工智能所擅長的事情依然是在規則明確的重復性領域,而人要做與人溝通的工作,要在大量的溝通中了解他人的意圖。歸根結底,機器是服務人的,人站得有多高,機器人的幫助就會有多大。
相關文章
時速達120公里 深圳地鐵將開啟“無人駕駛”時代
正值“中國城軌交通業主領導人峰會2021深圳年會”舉辦期間,深圳地鐵集團組織了智慧地鐵示范項目現場觀摩會,來自全國各地的47家城軌單位主要負責人、嘉賓參觀體驗了深圳地鐵全自動運行工程試驗中心和車輛智慧運維與架大修智能工廠示范項...
數字化轉型時代,物聯網生態安全問題何解?
白皮書介紹標題:《安全連接設備的基本屬性:PSACertified的10個安全目標和Microsoft的高安全設備的7個屬性》作者:RobSmart,Arm(PSA認證的聯合創始人)高級首席安全架構師及微軟本文檔由PSACer...
5G風頭正盛 人工智能要被“冷落”了?
2018年,5G的熱度開始迅速提升。當年開始,我國展開了5G基站建設,并在全國十多個城市開始進行5G測試和試運營。到了2019年,隨著各國紛紛宣布開啟5G商用,5G的熱度再次攀升,成為了通信、科技領域當之無愧的“熱點王”。...
新基建觀察:物聯網時代,誰來給“萬物”供電?
“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世界上所有物體,都可以通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信息交換。”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提出的“物聯網”概念,15年后正在逐步成為現實。會計步的手表、能聯網的電飯煲、說方言的音箱…可穿戴設備、家電、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