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電池急缺,疫情之下智能集裝箱市場走向何方?
突如其來的武漢疫情,讓中國芯片面臨巨大考驗。如何應對化解危機,成為當下業界最為關注和焦慮的問題。為此,集微網推出“中國芯疫情危機與應對”系列報道,深入調查采訪半導體產業鏈,了解企業在恢復生產中面臨哪些困難,以及需要政府提供哪些扶持政策,并為相關政府部門提供參考依據。
集微網2月27日消息(文/譚倫)“我們的電池供應商就在武漢,這是目前我們最急缺的元件。”提及疫情帶來的影響時,深圳市一家智能集裝箱企業的銷售經理李東告訴集微網。
這家公司的困境也是目前疫情之下國內智能集裝箱企業受到沖擊的縮影。作為近年來新興技術帶來的業務之一,其背后的智能集裝箱業務伴隨物聯網發展逐漸起勢,據其銷售人員告訴集微網,目前智能集裝箱已經實現全球集裝箱市場7%左右的滲透率,并且還在逐步增長。
“目前電池的存貨只能撐到4月初。”該銷售經理告訴集微網,如果4月底武漢疫情仍舊持續,將會給公司交貨帶來極大影響。
萬事俱備只欠電池
眾所周知,常見于碼頭的集裝箱是全球貨物運輸的核心載體,全球貿易貨物量的80%都是通過集裝箱傳遞完成,從賣家到買家,中間需經歷物流、保險、貨代等一系列流程來實現買賣雙方的物資傳遞和交付。但是,作為串聯整個世界貿易的集裝箱傳遞和作業管理目前卻并非是最有效的,在運輸過程中的位置、狀態并不能實時掌控,這對集裝箱的運營管理和世界貿易以及全球供應鏈的作業極為不便。
智能集裝箱便誕生于這種背景下,它是一種永久裝有電子設備的標準集裝箱,這些電子設備可傳輸數據(包括位置、溫度、運動、震動、開門等數據),還可以通過貨物內置傳感器,了解貨物的溫度、震動、濕度等更多貨物狀態信息。
其中,電池就是用來給很多智能集裝箱產品裝備的核心元器件,區別于傳統可充電式電池,智能集裝箱使用的是一次性電池,但使用壽命很長,往往達5-10年之久,常用于為智能物聯網的設備提供電力。而在國內,武漢是這種物聯網電池最重要的生產基地。“這種電池生產廠基本都在武漢。”李東向集微網表示,這也是讓許多智能集裝箱公司頗為著急的原因。
而在電池之外,李東告訴集微網,智能集裝箱的核心元器件還包括芯片和各種傳感器,但后者由于要求較高,同時國產替代廠商較少,仍舊以國際廠商為主。其中,傳感器主要以意法半導體、美信產品為主,芯片主要以高通產品為主。
以芯片為例,李東告訴集微網,他們公司產品采用的是高通MDM9207-1,這是高通首批面向物聯網設備的移動連接芯片組之一,這一芯片組基于高通MDM9207-1基帶芯片打造,專供物聯網應用,既能保障安全性,也針對移動網絡連接、計算處理能力進行了優化,支持LTE Cat.1,最大下載速度10Mbps,2節AA電池就可提供至多達10年的續航時間,因此常被應用在智能燈具、工業設備、智能電表、醫療設備和資產追蹤系統中。
在這些硬件基礎上,李東所在公司會進行自研將其打造成符合使用的產品,同時再通過軟件開發出一套管理系統與可視化平臺,最終作為打包的一套完整解決方案提供給客戶。“這也是很多智能集裝箱公司的主要業務模式。”李東表示。
也正是上述原因,使得李東公司的芯片和傳感器供貨受到疫情影響較小。“除開電池外,其他所需硬件和服務環節都沒有太大問題。”李東向集微網表示,公司已經復工一周左右,目前元件存貨還算充足,只有電池4月初將告罄。“希望4月武漢疫情能夠結束,恢復正常生產吧。”李東略有期待地表示。
疫情也許是一個機會
“目前這還是一個小眾市場。”李東告訴集微網,目前公司的智能集裝箱業務以中小船運企業為主,一些大型公司出于節省成本等考量,則相對謹慎。“幾百萬的體量,一般只會跟我們合作幾萬臺。”李東表示,目前大船運公司的運營側重點在于降低成本和銷售價格,而不是提高服務上,因此積極性還不高,但中小公司客戶則基本已全部升級為智能集裝箱。
或許正是市場尚在襁褓之中,因此也展現了較大的提升潛力。“目前公司每年的業務增量在50%以上。”李東向集微網表示,目前公司規模還處于中小階段,年均銷量只在十幾萬臺左右。但李東也同時強調,智能集裝箱市場增長會較為穩定和平緩,“不太可能出現一年就從十幾萬的銷量猛增至幾百萬規模的事情”。
“我覺得這次疫情也是個機會。”李東表示,整體來看,此次疫情對智能集裝箱市場帶來的積極影響要高于負面,因為他發現許多貨運企業在此次疫情期間開始重視物資流轉過程中的實時信息追蹤,這或許會令其在未來加大在貨運業務自動化方面和服務上的投入,從而給智能集裝箱業務市場帶來提升。
“以往大公司總是注重要提升集裝箱的數量。”李東表示,這次疫情之后,也許會將重心轉移到提升服務,這對整個產業也是好事。李東表示,目前從全球集裝箱智能化水平來看,美國最為領先,歐洲和中國則同居于其后,但近年來中國物聯網終端市場開始繁榮,因此可能在與歐洲的競爭中稍具優勢。
這是航運業的未來
隨著5G的落地,物聯網市場也將迎來爆發期,智能物流市場便是其中之一。艾媒咨詢數據顯示,當前物流企業對智慧物流的需求主要包括物流數據、物流云、物流設備三大領域,2018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元,預計到2025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
深圳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受欽博士也對智能集裝箱的未來極為看好。在他看來,在傳統的縱深行業上,應使產品智能化,定位于縱深的應用平臺。物聯網應用均是將“端”“管”“云”與傳統行業結合,且物聯網的優勢就是行業強相關,只有深入了解行業,才能做大、做實、做強,找到傳統行業轉型的立足點。
顯然,智能集裝箱正是物聯網縱深行業的典型代表。研究機構Drewry預測,到2023年,全球智能集裝箱數量將增加三倍,達到200多萬個。由于技術革新將進一步降低設備成本,從而提高其對貨主的價值,預計這一數字將加速增長。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智能集裝箱市場也在快速發展。2017年,全球智能集裝箱產業聯盟在深圳成立,集中了包括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中國電信、華為、中興及國內智能集裝箱產、學、研等在內的近百家成員單位。同時,阿里也在去年的云棲大會上展示了助力阿里云專有云業務的智能節能新一代智能集裝箱數據中心解決方案。
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新零售、智能制造等領域對物流的更高要求,智能集裝箱等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正如全球最大的航運公司之一地中海航運CEO迭戈·阿本德所言,智能集裝箱會成為航運業的未來。
相關文章
快速成功地連接物聯網產品的5個技巧
對于物聯網設備制造商來說,蜂窩物聯網是實現互聯網連接的最可靠和最容易獲得的方式之一。根據ABIResearch的數據,到2026年,全球蜂窩物聯網設備總數將達到57億。蜂窩物聯網的采用正在增長,因為它易于部署和擴展。您只需要一...
江西:到2023年底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5月19日,記者從江西省工信廳獲悉,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加快江西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江西省工信廳、省委網信辦、省科技廳等9部門聯合出臺《江西省加快推進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國內疫情穩定 多地RFID智慧機場建設忙
受到COVID-19的巨大影響,全球航空業陷入了一段長達數月的停擺期,對機場和航空公司的業務經營均造成不小沖擊。由于國內疫情防控成效顯著,進入下半年后便鮮有本土案例爆發,航空業也隨之漸漸復蘇,許多因疫情而滯后的RFID項目...
物聯網加速融入生活場景,智能家居設備能做什么?
智能設備和物聯網已經進入現代家庭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從您的安全系統到冰箱,“智能”電器已成為新常態。但它們真的能讓你的家變得更好嗎?或者所有這些智能家電只是另一種時尚,從長遠來看,您最終會后悔花額外的錢?讓我們來看看在家里裝滿...
京東方:物聯網創新業務打開更多增長空間
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到莫斯科城鐵列車,再到紐約商超門店,如今,物聯網創新解決方案已覆蓋全球眾多地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而這一改變的背后,正是京東方在物聯網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夯實全球半導體顯示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