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大撤退,阿里出售旗下資產,套現4億走人
杭州灝月,阿里旗下公司,近日宣布減持紅星美凱龍股份計劃,擬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1.3億股,占后者總股本的3%。以紅星美凱龍7月25日收盤價3.11元/股計算,此次套現金額約為4億元。這已是阿里連續第二年減持紅星美凱龍股份。
01 斷腕止損:阿里減持紅星美凱龍的核心邏輯
紅星美凱龍正深陷虧損泥潭。2025年上半年,公司預計虧損額高達15.9億至19.2億元。加上2023年虧損的22.16億元和2024年虧損的29.83億元,這家昔日家居巨頭在兩年半時間里累計虧損已超67億元。
行業寒冬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家居建材行業正面臨“供應波動與需求下滑的雙重壓力”,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直接沖擊了下游家居行業。紅星美凱龍股價較歷史高點跌幅達86%,市值僅剩約135億元。
管理層動蕩更是雪上加霜。今年5月,創始人車建興被云南省監察委員會立案調查并采取留置措施;7月18日,車建興辭去總經理職務。阿里此時減持,是對不良資產的及時止損,也是規避風險的理性選擇。
02 戰略轉向:從實體零售大擴張到核心業務聚焦
阿里在實體零售領域的布局曾是其商業版圖的重要一環:
2014年:斥資53億港元入股銀泰商業,三年后完成私有化
2017年:投資224億港元收購高鑫零售36.16%股權
2020年:再投279億港元增持高鑫零售至72%股權
2019年:全額認購紅星美凱龍43.59億元可交換債券
這些重金投入的資產如今成為阿里的沉重負擔。在阿里財報中,銀泰百貨、高鑫零售所屬的“所有其他”業務板塊表現慘淡:截至2024年9月的六個月,該板塊經調整EBITA虧損28.45億元;2024財年營收同比下降2%,EBITA虧損達91.6億元。
馬云早已為阿里指明新方向: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更直言:“無論過去的商業模式有多成功,都必須翻篇歸零,喚醒重新創業的心態。”
03 千億瘦身:阿里實體零售大撤退全景圖
阿里近期的資產出售行動堪稱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略撤退:
2024年底:以74億元出售銀泰百貨全部股權,預計虧損93億元
2025年1月:以最高123億元出售高鑫零售78.7%股權,預計虧損132億元
2025年7月:減持紅星美凱龍3%股份,套現約4億元
僅銀泰和高鑫兩筆交易,就使阿里累計套現近200億元人民幣,但同時也帶來了超過225億元的虧損。這種“割肉”行為背后是堅定的戰略取舍。
阿里巴巴集團主席蔡崇信在2024年財報會上明確表示:“我們資產負債表上依然有一些傳統的實體零售業務,這些也不是我們核心聚焦的。如果能夠完成退出的話,也是非常合理的。”
04 輕裝上陣:阿里新戰略的核心布局
甩掉實體零售包袱后,阿里正將資源集中投向兩大核心領域:
電商主業:整合淘寶天貓、國際數字商業及1688、閑魚等業務,形成覆蓋全球的電商矩陣
AI驅動:加大AI技術投入,重構阿里云底層架構,投資AI大模型獨角獸企業
這種戰略聚焦不僅是業務調整,更是對“大公司病”的治療。通過剝離非核心業務,阿里減少了管理層級,打破部門壁壘,提高決策效率。2024財年阿里累計投入125億美元用于股票回購,規模位居中概股第一,顯示出對核心業務前景的信心。
截至2024年底,阿里手中仍有207億美元回購額度,有效期至2027年3月。這些彈藥將為其聚焦電商與AI的戰略轉型提供充足燃料。阿里巴巴集團主席蔡崇信早已定調:實體零售“不是核心聚焦業務,能夠完成退出非常合理”。
卸下重擔的阿里,正在穿越市場周期。當曾經重金布局的實體資產被逐一剝離,那個以互聯網平臺為核心的阿里巴巴,正在等待徹底重回巔峰的那一天。
戰略撤退有時比盲目擴張更需要勇氣。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