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燒錢大戰熄火?美團京東新動作藏玄機!
開篇:外賣平臺的“新戰場”,從“補貼大戰”到“品牌暗戰”
“以前點外賣,滿30減15是常態;現在打開美團,首頁多了‘拼好飯·萬家品牌’專區——西貝、老鄉雞、綠茶餐廳全在列,滿40減20還送飲料!”北京白領小琳最近發現,外賣平臺的“燒錢味”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品牌味”。
同一時間,京東被曝正與德國最大超市阿爾迪(Aldi)洽談收購,估值超100億歐元。一邊是美團拼好飯拉著餐飲巨頭“組CP”,一邊是京東跨界“買超市”,這場從“補貼搶用戶”到“供應鏈搶資源”的轉變,真的是外賣大戰后的新方向?
現場直擊:外賣平臺的“品牌暗戰”,用戶在受益?
小琳的體驗不是孤例。我翻遍美團拼好飯的最新數據,發現了3個“反常信號”:
1. 品牌合作“量質齊飛”
美團拼好飯“萬家品牌”計劃已接入超5000家餐飲品牌(含300+連鎖頭部),較去年增長200%;
單品牌合作深度升級:西貝“賈國龍功夫菜”上線即爆款,單月銷量破百萬份,復購率比普通商家高3倍。
用戶反饋:“以前點外賣怕踩雷,現在看‘品牌專區’直接閉眼點——西貝的羊蝎子、老鄉雞的肥西老母雞湯,品質穩!”(來源:美團用戶調研)
2. 京東“買超市”,醉翁之意不在“酒”
京東收購阿爾迪的消息雖未官宣,但業內人士透露:“阿爾迪在德國擁有1.2萬家社區超市,覆蓋生鮮、日用品、預制菜全品類——這正是京東零售生態最缺的‘線下毛細血管’。”
數據對比:京東2024年Q1財報顯示,其即時零售業務收入同比增45%,但生鮮品類僅占12%;阿爾迪生鮮占比超60%,收購后可補齊“最后一公里”生鮮短板。
3. 行業邏輯“大轉向”
2023年外賣行業補貼大戰尾聲,美團、餓了么市場份額穩定在6:3,但用戶增長見頂(年增速<5%)。此時,“搶品牌”比“搶用戶”更劃算——頭部品牌自帶流量,合作后能快速提升平臺客單價(美團拼好飯品牌訂單客單價超50元,普通訂單僅32元)。
深度思考:燒錢大戰后,外賣平臺的“第二增長曲線”在哪?
從“補貼換流量”到“品牌換利潤”,這場轉變背后是外賣行業的3次進化:
用戶需求升級:年輕人不再為“便宜”下單,更愿為“品牌信任”付費(美團調研顯示,60%用戶愿為連鎖品牌多付10%-15%);
商家生存壓力:中小餐飲商家在補貼戰中利潤被壓縮(某奶茶店老板坦言:“滿減后一杯奶茶利潤只剩2元,不如抱緊品牌大腿”);
平臺戰略調整:美團、京東都需要“新增長引擎”——美團靠品牌提升ARPU(用戶平均收入),京東靠線下場景完善“零售+物流”閉環。
未來展望:這些新動作,如何影響你的外賣選擇?
對用戶:品牌專區訂單量增加,可能意味著更快的配送(品牌商家集中備餐)、更穩定的品質(標準化流程);
對商家:中小商家若不加入品牌合作,可能面臨“流量邊緣化”——美團數據顯示,非品牌商家訂單量同比降18%;
對行業:外賣平臺將從“交易平臺”升級為“品牌孵化器”(如美團已推出“拼好飯·新品牌計劃”,扶持地方小吃走向全國)。
結語:外賣大戰的“終章”,才剛剛開始
當補貼退潮,品牌成為新的“流量密碼”,美團拼好飯和京東的動作,本質是在重構外賣行業的“價值鏈條”。未來,誰能綁定更多優質品牌、掌控更全的供應鏈,誰就能在這場“后補貼時代”的戰爭中笑到最后。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