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的新對手,又出招了
酷熱的天氣里,外賣平臺之間的競爭,也在進一步“升溫”。
上周六,在萬眾矚目的“沖單大戰”中,淘寶閃購大秀“肌肉”,上線僅3個月,日訂單量便成功沖到了8000萬單。同一時間,美團灑下巨額補貼,及時阻擊淘寶閃購,日訂單量更是突破1.2億單。
有業內人士認為,針對美團的這波“守塔”行為,“公關”的價值其實要大過“經營”的價值,因為在海量的補貼面前,平臺的每單利潤都被壓到很低,甚至要賠錢。
但對于美團而言,這場大戰只能贏不能輸,畢竟在淘寶閃購與京東外賣的沖擊下,“江湖大哥”的地位總要先保住。
而就在大眾的目光都被線上補貼大戰所吸引時,在線下,針對“品質外賣”市場,美團也悄悄打出了一張醞釀已久的“底牌”。
7月1日,經過了半年的試點,美團正式宣布了對“浣熊食堂”的戰略規劃,即在未來三年時間里,在全國搭建1200余家,以“全程可視可追溯”為標準,推動“品質外賣”的產業升級。
美團“浣熊食堂”外觀,專門為騎手提供了休息區
經過了半年鏖戰,現如今的“外賣大戰”已經逐漸步入了2.0階段,美團此番在線下布局,究竟出于何種目的?
而最重要的是,與同樣主打“品質外賣”的京東相比,“浣熊食堂”對“品質”的定義上有了哪些不同?會帶來哪些競爭優勢?
從買菜到烹飪全透明
品質標準終于不是“黑匣子”了
身為都市“打工牛馬”,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上午被客戶折磨了半天,中午想吃點好的,可打開外賣軟件以后,該怎么去定義“好”的外賣,并不是很容易。
最常見的做法,是用平臺的標準去篩選,比如被評為“優質店鋪”的,或者消費者綜合評分比較高的,會被稱為“好”的外賣。
可問題在于,無論是平臺的定義,還是消費者的評價,往往都是出自“第三方”的,可信度不一定有那么強。
隨著信息越來越透明,大家慢慢意識到,所謂的“優質店鋪”也可以是花錢上的,幾千條顧客好評的背后,也有可能是“評價返現2元”換來的。
所以在有了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再去看,美團通過“浣熊食堂”去重塑品質外賣的形象,確實出其不意。
其實自2022年起,美團就上線了“品質外賣”板塊,但與京東外賣類似,其評判標準依舊是用綜合評分去體現的,并打上一個“品質商家”的標識。
但“浣熊食堂”的模式就大不相同了,它選擇直接在線下蓋個“食堂”,然后邀請符合要求的品質商家去入駐。這種模式其實有點像是商場里“美食驛站”或“美食廣場”,但“浣熊食堂”只能外賣或自提,不能堂食,京東是必須要有堂食才能入駐,這塊區別還是蠻大的。
據美團公布的數據顯示,自去年12月24日試點以來,“浣熊餐廳”目前已經在北京、杭州等地開了10家,吸引了100多家餐飲商家入駐。
美團“浣熊食堂”界面窗口,由官方運營,集合了大量品質餐飲商鋪
那么相較于傳統的“品質外賣”標準,“浣熊食堂”在商業模式還有哪些不同?據派代觀察,主要體現在監督體系的加強上,具體來看可分為三點:
其一,加強對“供應鏈”的追溯能力。只要是入駐“浣熊食堂”的商家,無論是商家從第三方進貨,還是從美團官方進貨平臺“快驢進貨”購買,烹飪環節的所有食材信息,都會被平臺上傳至云端,追責體系變得更完善,這塊是京東目前還沒有做到的。
“浣熊食堂”發布的官方海報,在流程上重新定義了“品質外賣”
其二,烹飪環節全程“可視化”。“浣熊食堂”上線了一個功能叫作“食安日記”,除了進貨記錄以外,商家的烹飪環節會被全程“直播”,加強烹飪過程的透明度,減輕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隱患的顧慮,這樣的設計也是全網獨有。
在浣熊食堂內部,也設置了用于監控后廚的大屏
其三,全新的評分體系。對于入駐“浣熊食堂”的商家,美團官方根據進貨核驗、食材切配、成品制作、場地巡檢、整理清潔制定了一套全新的評分體系,這跟京東的模式就有點本質上的區別了,京東的評分標準是通用的,而“浣熊食堂”的評分標準是單拎出來的。
浣熊食堂的內部構造,全部都是“明廚亮灶”的結構
在這一套運營體系之下,“品質商家”的評判標準也不再是神秘的“黑匣子”,評分制度變得更加透明,更加有信服力,無論對于商家還是對于消費者,這無疑都是一件好事。
短期來看,“浣熊廚房”的搭建是為了對標京東的品質外賣,想要從存量市場中“找回場子”;長期來看,“浣熊食堂”亦是美團對線下“重資產”模式的又一次探索。
但是“浣熊食堂”在多久內能做到盈虧平衡?長期來看能否實現穩定盈利?目前只能打一個問號。從目前來看,相對于競爭較為飽和的外賣市場,以外賣為雛形延伸出的即時零售市場,是各大平臺的“兵家必爭之地”。
那么作為“即時零售”的重要一環,“浣熊食堂”的鋪設會對美團的“即時零售體系”會造成怎樣的影響?除了外賣業務以外,“浣熊食堂”未來是否還會釋放出其他的商業想象力?
布局浣熊食堂,美團要建立差異化供給機制
“首先我認為,美團推出‘浣熊食堂’的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于建立差異化的供給機制,這樣才能在可預見的競爭中取得供給優勢。”派代智庫「零售電商」專家、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表示。
在莊帥看來,看似“浣熊食堂”是個獨立的項目,但在本質上,它的日常運營仍依托美團平臺來進行,只不過會加強供應側的管理力度,探索一種更加健康穩定,可持續的餐飲盈利模式。
而在派代智庫「即時零售」專家、《即時零售傳》作者老張看來,在“浣熊食堂”這種商業模式下,美團想要在“平臺供應”的業務上盈利,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美團官方的進貨平臺,快驢進貨
老張表示:“拋開別的不說,供貨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很費力,而且難以做出效果的事情,有很多平臺都嘗試過,但盈利模型都不太清晰。”但他同時也補充道:“不過好的模型終究是要探索出來的,美團其實一直比較重視這塊,基因還是有的。”
對于這一觀點,莊帥首先表示了認同,但他也有著不同的觀點:“(之前)商家不喜歡平臺供貨,很大的原因在于品的豐富度不足,不太方便,但另一方面來講,平臺與商家的鏈接會更緊密,對商家會更了解,響應的速度會更快,這樣來看平臺供貨其實也有一定的優勢。”
而在提及“浣熊食堂”的出現是否會給外賣行業帶來結構性沖擊時,莊帥認為,“浣熊食堂”爭奪的其實更多是“存量市場”,而并非“增量市場”。
“品質外賣的市場是一直存在的,因為外賣市場本身就比較飽和,所以不好說浣熊食堂出現能帶來很多的增量。”同時莊帥還補充道:“相較于增量,美團這波動作更重要的意義,應該是通過差異化的供給,提升用戶的粘性,畢竟搶占用戶心智才是大戰的核心競爭點。”
而站在美團的整個即時零售架構的角度來看,老張認為,“品質外賣”之于美團,更多還是對“品質”和“客單價”的定義,與組織架構并沒有太大的關系。
不過在老張的視角來看,如果將“浣熊食堂”納入“即時零售生態”中的一環,那么它的創新與探索還是挺有意義的。
因為在“食堂”的模式下,用戶可在食堂內下多個單,騎手也可以同時接多個單,配送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而這種模式,在某些方面恰好符合老張對于“即時零售綜合體”的構想。
在老張的構想里,能稱得上一個成熟的“即時零售綜合體”中,要滿足前置倉、餐飲衛星倉、垂類倉同時存在,而“浣熊食堂”這種商業模型,恰好可以補齊“餐飲衛星倉”的生態位。
成本問題,是始終限制即時零售規模增長、利潤上限的一個大問題,而在老張構想的“即時零售綜合體”中,打包人員可以共享,運力也可以共享,那么成本將迎來大幅下降。
在老張推算的模型當中,一個獨立的前置倉,配合50個餐飲衛星倉,那么餐飲倉的每單配送成本就可以由7.5元下降至3.5元,假設客單價為30元,那么每單的配送費便可以節省13.3%左右。
因此在老張看來,雖然現階段“浣熊食堂”仍處在獨立運營的狀態,但美團旗下同樣有著大量以“小象超市”為代表的獨立前置倉存在,如果兩者能夠實現有機聯動,那么美團在整個即時零售業務板塊或將釋放出更多的想象力。
外賣增長陷入困局,即時零售或成“破局點”
實際上,外賣這攤生意想賺錢,本來就不太容易。
在之前的文章中,派代曾分析過,雖然現在全國外賣市場有1.5萬億,但整體上利潤率很低,商家、騎手,甚至于平臺,都不太賺錢。
縱觀目前的外賣格局,在沒有大額優惠活動的前提下,美團的日訂單在9000萬左右,淘寶閃購的日訂單在6000萬左右,而京東在2500萬左右,三家的市場份額約為50:35:15,可以看出,雖然淘寶閃購的增長勢頭很猛,但美團依舊占據著較大優勢。
不過正如莊帥分析的那樣,淘寶閃購與京東背靠著更大的電商平臺,這是美團所不具備的優勢,這意味著更多可能性。對于三家平臺而言,能否通過供應鏈的提升,不同業態之間的融合、創新,挖掘出新的增長空間,將是決定這場大戰最終走向的關鍵。
所以各平臺想要打破增長桎梏,就必須要拓新的業態,而即時零售市場,就是一個比較值得關注的方向,據商務部發布的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即時零售市場將突破萬億大關,而在15%的復合增長率下,到2030年市場規模或超2萬億元。
圖源《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4)》預計2025年即時零售市場即將突破萬億
所以,在搭上即時零售這班“順風車”后,一方面,平臺能找到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在老張對“即時零售綜合體”的構想中,所有的單將大幅集中,成本將大大降低。
在未來,“浣熊食堂”是否會與“小象超市”構成組合生態,目前仍是未知數。不過在派代的視角看來,雖然“浣熊食堂”開辟了一種新的業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即時零售綜合體”的要求,但長期的運營成本,以及開店場景的局限,也是需要考慮的一環。
首先,“浣熊食堂”不同于傳統的商家入駐方式,美團需要真金白銀地投入人力物力,長期來看,無論是房租還是設備折舊,都是一比不小的費用,而這部分支出是否會給“浣熊食堂”帶來額外的運營壓力,需要納入考慮的范圍。
其次,在“品質外賣”的要求下,“浣熊食堂”對商家的入駐要求較高,在一二線可以找到足夠多的優質商家,也有足夠的潛在消費者,但這一模型是否適合五環外下沉市場,還有待實踐去考量。
總而言之,“浣熊食堂”的出現,的確是美團的一次全新的嘗試,但相較于在“外賣”的存量市場中跑出高質量,其能否在未來成為“即時零售”生態中的一環,或將是更值得關注的課題。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