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合伙人巨震:張勇彭蕾等9名元老退出,蔣凡地位越來越高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2025財年年報。年報顯示,阿里巴巴合伙人名單相比2024財年年報披露時發生變化,總數從26人減少至17人,戴珊、方永新、彭蕾、宋潔、孫利軍、武衛、俞永福、張勇、朱順炎等9人退出合伙人之列。
合伙人大瘦身,非業務線的都退出
事實上,阿里合伙人每年都會因退休或者崗位變化而有所調整。記者注意到,今年退出阿里合伙人的9人,有的已經不在業務一線,有的則徹底離開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2025財年年報顯示,除長期合伙人外,所有其他合伙人必須在年滿60周歲或使其有資格擔任合伙人的聘用關系終止時退休。馬云(60歲)和蔡崇信(61歲)擔任長期合伙人,直至年滿70周歲(這一年齡限制可由多數合伙人表決延長)或退休、身故、喪失行為能力或被免去合伙人職位為止。
現任17位合伙人隊伍整體更年輕化、更聚焦業務一線。其中,39歲的蔣凡是最年輕的一位,他擔任電商事業群首席執行官。蔣凡同時也是阿里合伙人委員會成員,委員會成員包括:馬云、蔡崇信、吳泳銘、邵曉鋒、蔣凡。
阿里公告的現任合伙人名單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2025財年年報
蔣凡地位越來越高
上個年度,菜鳥集團首席執行官萬霖,大文娛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樊路遠還位列核心管理層行列,吳泳銘還兼任著淘天集團CEO職位。
對比可以看出,蔣凡是唯一一個業務線CEO還留在核心管理層的高管,且是管理層中最年輕的一位,萬霖、樊路遠已經被移出最核心管理層名單。吳泳銘也不再兼任淘天集團CEO職位。
曾經,蔣凡因為與網紅張大奕的風波,一度被除名阿里合伙人,但憑借自身的努力,此后又重回了合伙人行列。
而過去的一年,是蔣凡在阿里內部地位再次上升的一年。
自吳泳銘擔任阿里CEO后,蔣凡備受重用,其中,2024年11月,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昨日發布全員郵件,宣布成立阿里電商事業群,任命蔣凡負責,向吳泳銘匯報。
新的電商事業群全面整合淘寶天貓集團、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以及1688、閑魚等電商業務,形成覆蓋國內外全產業鏈的業務集群。蔣凡成為阿里電商的掌舵人,統轄了阿里國內和海外電商業務。
2025年1月,菜鳥集團也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最大的變化是原先菜鳥國際業務中服務速賣通的400多人團隊,轉入新整合的阿里電商事業群,負責該業務的菜鳥高管丁宏偉直接匯報給蔣凡,國內電商供應鏈解決方案和電子面單兩個團隊也將移交給淘天集團。
簡單說,就是和電商平臺相關的業務交給淘天、速賣通,物流運營和服務職能留在菜鳥。這一調整,直接導致菜鳥業務持續幾個季度同比下滑。
近期,吳泳銘發布全員郵件,宣布即日起,餓了么、飛豬合并入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群。范禹繼續擔任餓了幺董事長兼CEO,向蔣凡匯報。南天繼續擔任飛豬CEO,向蔣凡匯報。餓了么飛豬繼續保持公司化管理模式,業務決策執行上與中國電商事業群集中目標、統一作戰。
隨著餓了么、飛豬合并入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群,蔣凡管轄的范疇進一步擴大,可以說,蔣凡成為繼吳泳銘之后,阿里集團目前權勢最大的人。
也可以看出,阿里集團內部削弱了菜鳥集團、阿里本來生活業務的地位,把核心的資源都在向阿里電商靠攏,更突出阿里電商在整個集團的地位。
合伙人制度的發明,比阿里所有業務決策都更重要
根據此次發布的 2025 財年報,所有阿里集團高管和董事會成員中持股最多的蔡崇信僅占 1.45%,吳泳銘持股 0.16%。創始人馬云 2020 年退出董事會時只剩 4.8%,之后便不再公布比例。但阿里合伙人對公司的控制權毋庸置疑。
合伙人團隊是阿里的最高集體決策機構。阿里合伙人制度的發明與誕生,是阿里巴巴在過去十幾年中做的比任何單一業務決策都更重要的一件事。
這一制度從 2010 年 7 月在阿里內部創建并試運行,一直到 2013 年阿里上市前夕,馬云才通過內部郵件首次公開。合伙人團隊可以提名簡單多數(50% 以上)董事會候選人,如果未被選中,還有權指定臨時過度董事填補空缺。
選拔合伙人的核心要求是 —— 在阿里工作 5 年以上,高度認同公司文化,且對公司發展有積極貢獻,愿意為公司文化和使命傳承竭盡全力 —— 候選人需要四分之三以上的合伙人贊同才能當選,也就是 17 位合伙人需要至少 13 人投贊成票。
可以說,這個制度設計保證了阿里組織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承,保證了核心創始團隊挑選的伙伴能一直保持對這家上市公司的控制,不論公司股份掌握在誰手中。
某種程度上,成為合伙人不僅意味著成為阿里文化和精神的代言人,也意味著進入了這家公司的最核心決策層。
合伙人們不定期舉辦會議,一年大概兩三次,主要以文化、價值觀為基礎點討論阿里相關事宜。
我們提到的多家平臺公司都有各自的最高決策機構,都主要由公司核心業務的負責人構成,阿里的合伙人制度一直是個另類,它的選拔標準首先是價值觀,其次才是業務貢獻度。十八羅漢之一、這次退出合伙人的彭蕾曾在 2014 年說,“合伙人體系跟管理體系正在自然地慢慢分開。”
騰訊的最高決策機構是總辦,包括集團 CEO 馬化騰、總裁劉熾平、首席運營官任宇昕、首席戰略官 James Mitchell 以及張小龍、湯道生事業群和職能線負責人。總辦主要負責公司層面的戰略決策、組織與預算分配,以及協調跨事業群合作。
在拼多多,創始人是這家 10 歲公司的超級大腦,COO 是內部具體事務的實際管理者,再往下就是十余名可以 “隨時指哪打哪” 的一級主管。
字節跳動的最高決策機構是 CEO 管理委員會,主要由 CEO 梁汝波和各業務板塊負責人及 CFO、HR 負責人組成。公司的戰略、投資預算、跨業務資源調度與組織升級均由這個機構決定,創始人目前主要精力在 AI。
在美團,王興是大公司中少數還在當 CEO 的創始人,美團的最高決策機構是 S - team,目前一共 6 人,包括 CEO 王興、聯合創始人穆榮均,核心本地商業 CEO 王莆中,CFO 陳少暉,食雜零售負責人郭萬懷,美團平臺、大眾點評負責人李樹斌。公司重要決策都需要通過該機構商議和表決,例如戰略制定、人事任命、新業務開展等。
創始人劉強東如今重新回歸業務一線,此前他逐漸從具體業務抽離,京東逐漸形成了集體決策機制 —— 戰略管理的最高執行機構是集團戰略執行委員會( Strategy Executive Committee,SEC ),由京東各業務板塊和職能部門等十余位負責人組成,核心工作包括戰略規劃,監督和保障集團戰略級業務和項目的有效落地。
這些最高決策機構看似風格各異,但實際履行的職責和發揮的作用都大同小異。最重要的是 —— 這些互聯網平臺大公司都還沒有實現真正意義的交接班,公司最重要的戰略和關鍵轉折點,全部和它的創始人息息相關。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