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季提前到來,快遞小哥奮戰“雙11”
清晨4點半起床,5點趕到分揀站,7點開始派送……今年“雙11”堪稱史上最長“雙11”,快遞業提前迎來旺季,快遞員也提前進入“旺季模式”。記者走訪京城快遞網點發現,各快遞公司已提前增加人力物力和分揀場地,全力保障旺季期間快遞派送,不少網點的快遞量比平時至少增加兩成以上,部分網點還實現翻倍增長。
清晨5點,天還未亮,極兔速遞故宮網點的分揀站便亮起燈,隨著第一輛滿載2000多件包裹的大貨車緩緩停靠在院子里,網點負責人肖文軍和同事們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雙11’快遞量增加不少,我們擔心網點場地不夠用,就提前租下了這個新的分揀站。”作為一名“快遞老兵”,肖文軍經歷過十多個“雙11”,這次,他根據對網點單量增長趨勢的預判,提前增加分揀場地,并新招募了4名員工。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分揀、裝車,早上7點,快遞小哥便駕駛著電動三輪車,朝著各自的片區出發。馬友朋負責的片區分布著許多平房,他小心翼翼地駛入胡同,挨家挨戶送去包裹。雖說平房區域不用爬樓梯,但配送難度并不小。“平房里通常居住著好幾家住戶,但大家都寫著同一個門牌號,這就需要耐心核對,避免送錯門。”馬友朋平時送件時就會格外留意院落布局,旺季期間,他給自己提前規劃好路線,提高了送貨效率。“現在我每天多送100多件,送完最后一件才會收工,不會讓包裹滯留。”他說。
上午10點半,專門負責收件的潘官軍載著一車貨物回到網點,從車上卸下的幾乎都是精心打包的北京特產。糕點、糖葫蘆、肉脯……這些“北京禮物”寄往四面八方,遠至云南、廣西,近至河北、天津。“這一車貨都是我早上從王府井拉回來的。”潘官軍告訴記者,“雙11”期間,商業街區也迎來發貨高峰,有些是游客在店里下單托寄,有些則是遠程通過線上購買。
傍晚7點,潘官軍和同事們把從南鑼鼓巷、前門等街區運回的1000多件包裹全部寄出,隨后又開著電動車朝后海奔去。“有商戶已經打包好明天要寄出的包裹,我們提前去收貨,趕早不趕晚嘛!”潘官軍笑著說。
“往年的‘雙11’旺季是11月1日才開始,今年提前了一周,預計會持續一個月。”肖文軍說,這兩天網點包裹量比平時提升了兩成到三成,單日派送量已達到近5000件。網點收工時,夜已深,但快遞小哥依舊干勁兒十足,“每到‘雙11’,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呢,這個月的收入也能提升不少。”
迎接史上最長“雙11”,各大快遞企業都提前做足了準備。旺季前夕,圓通門頭溝石龍分公司搬遷至新場地,新投入的自動化分揀設備也同時上崗,網點負責人介紹,如今快件分揀能力提高了一半,單日最高可處理6萬件包裹。近期,圓通北方總部基地二期項目投入使用,快遞日處理能力最高達到1000萬件,有力保障了京津冀地區的包裹運轉。
為提高大件快遞的分揀速度,德邦快遞在場站引入大小件融合的多層立體自動化分揀系統,無論是3公斤以內的小件還是重達60公斤的大件,都實現了高效分揀,整體效率提升超3倍。在德邦西城區菜市口分部,每天派送的單量達到2000至3000件,比平時實現翻倍增長。
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10月21日至23日,全國郵政快遞業攬收快遞包裹約為19.20億件,同比增長48.7%;投遞快遞包裹約為16.55億件,同比增長29.5%。其中,10月22日攬收快遞包裹7.29億件,同比增長74.0%,刷新單日業務量紀錄。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