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機器人進廠“打工”了
逐際動力人形機器人CL-1完成連續大負載搬運任務。 企業供圖
人形機器人CL-1將4.1千克的汽水搬到上層貨架。企業供圖
機器人已經開始進寶馬工廠“打工實習”了。
近日,人工智能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 AI發布第二代人形機器人Figure 02。發布前,Figure 02人形機器人已經在寶馬集團斯帕坦堡工廠進行了數周的“實習”。
同樣“打工”的機器人還有優必選Walker S Lite。近日,Walker S Lite正式入駐極氪5G智慧工廠,在CTU入庫上料工位協同員工執行搬運任務。
8月8日,再有一人形機器人迎來新突破。逐際動力人形機器人CL-1可以在堆滿貨物的多重貨架之間,連續搬運多箱汽水。
隨著AI大模型的不斷發展,人形機器人已經從最開始可以站立行走,到可以“聽懂”人話執行簡單的指令動作,再到如今可以處理更加復雜和多樣化的任務,實現與人類更為自然和流暢的交互。人形機器人正在不斷進化升級,推動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
“地球上最先進的AI硬件”
當地時間8月6日,人工智能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 AI發布第二代人形機器人Figure 02,被稱為“地球上最先進的AI硬件”。
Figure AI成立于2022年,背后的投資方包括OpenAI、微軟、英偉達、英特爾等科技巨頭,以及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今年3月,Figure AI正式發布首款通用人形機器人Figure 01,這一代的機器人可以與人類進行簡單的日常對話,并能“懂人話”、遞蘋果、擺盤子,引起了全球關注和熱議。
而第二代的Figure 02更為驚艷。從OpenAI發布的官方視頻可以看到,與第一代相比,Figure 02外觀上整體更加精致,采用外骨骼結構,機器人的電源和算力布線集成在機體內部,從而提高了機器人的可靠性,也使得封裝更加緊實。
此外,據OpenAI介紹,Figure 02能夠通過與OpenAI合作訓練的自定義AI模型連接的車載麥克風和揚聲器,與人類進行語音對語音對話,并且支持機器人攝像頭進行快速常識性視覺推理,是由人工智能驅動的機器人。同時,Figure 02機器人軀干中的2.25KWh定制電池組可提供50%以上的能量,與上一代相比,板載計算和AI推理能力提高了3倍。
據悉,此次Figure 02發布前,該人形機器人已經在寶馬集團“實習”過了。寶馬集團發表公開聲明稱,Figure 02在美國斯帕坦堡工廠試運行期間,從事的是將鈑金部件插入特定裝置的工作,機器人必須特別靈巧才能完成這個工作。不過,機器人目前還沒有正式“入職”。
逐際動力人形機器人CL-1“打工”也不在話下。CL-1可以在堆滿貨物的多重貨架之間,全程連續無間斷地完成一系列大負載、大范圍的搬運任務。然而,能讓CL-1在模擬倉庫穩定“打工”,背后有不少技術難題需要突破。據逐際動力有關研發人員介紹,為了實現貨物在操作臺、高低層貨架間的移動,CL-1需要處理多種不同的姿態,包括無負重淺蹲、負重站起、負重深蹲、負重舉起、負重行走等。
“比如說從操作臺上拿起貨物,轉身行走,由于底層貨架只有50厘米高,CL-1需要負重下蹲,才能把貨物平穩地放置在底層貨架上。這需要我們在研發中充分考慮到這些問題,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及動作的穩定和高效,展現出多任務執行的泛化能力。”該研發人員告訴記者。
資本市場押注人形機器人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熱鬧”不斷,引得資本市場紛紛押注。1月,挪威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1X Technologies宣布完成1億美元融資;4月,波士頓動力新版Atlas人形機器人亮相;5月,特斯拉發布人形機器人Optimus最新進展視頻,展現其已具備分揀電池、執行工廠任務的能力;7月,逐際動力繼5月完成一次戰略融資后,再獲多家機構的戰略投資。
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143億美元,預計到2032年達到824.7億美元。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成本的降低,人形機器人有望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家庭、辦公室、公共場所等場景中的常見元素,為人們提供便捷、高效和貼心的服務。同時,人形機器人也將成為企業創新的重要驅動力,推動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告訴記者。
不過王鵬也指出,在推動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同時,也需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來保障勞動者的權益并規范人形機器人的使用。此外,也要看到人形機器人發展所帶來的新機遇。“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領域的拓展,將涌現出大量與機器人相關的新職業和崗位。如機器人編程師、維護工程師、數據分析師等崗位,將逐漸成為就業市場的新熱點,這些新崗位往往要求更高層次的技術技能和創造力,為勞動者提供了職業轉型和升級的機會。”王鵬說。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