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倉儲這個大難題,終于有人做到點上了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是東南沿海一帶有名的經濟強縣,全球維生素生產商新和成的總部園區便坐落于此。走進新和成,很難不注意到一座建筑高度達30米的智能立體倉庫——正是這座24小時不間斷運轉的倉庫,挑起了這家維生素龍頭企業的數字化倉儲大任。
新和成是世界三大維生素生產巨頭之一,也是目前國內市場上唯一一家具備檸檬醛生產能力的維生素A生產企業。在業績蒸蒸日上的同時,新和成也遇到了煩惱:倉儲管理是醫藥行業中極為關鍵的環節,但隨著產能不斷提升,過去那套依賴人工的做法已無法滿足公司的發展需要,向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
曠視科技的智慧物流解決方案改變了新和成。“這套智能立體倉庫,對于一家現代化的營養健康生產企業至關重要,是我們企業提升產品質量、降本成本,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創新舉措之一”,新和成新昌基地總經理嚴宏岳表示。
如今,整個立體倉庫已經完全可以在黑燈狀態下自動運行。在倉庫里,伴隨著轟隆隆的機器聲,各條傳送帶、生產線火力全開,從原輔料入庫、成品托盤出庫、成品箱輸送、再到成品整托入庫,絕大部分工作都已可以由機器完成。
人工智能如何改變了這一切?
從離不開人到成本減少一半
走進這座與居民樓幾乎同高的立體倉庫,最直觀的感受可能是緊湊:庫區寬不過10米,但為了提高倉儲庫容,需要安裝高30米的機庫,而傳統的堆垛立庫的高度往往只做到20米。這意味著所有設備和建筑都要做到嚴絲合縫,對安裝工藝的精度和安全性都有極高要求。
在曠視與新和成雙方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最終這座高30米、15層的堆垛立庫成功落成,并且實現了生產車間與產線貫通,外圍則用自主移機器人(AMR)將車間和中心倉庫連為一體。如果將整個倉庫空間都存滿,能夠存儲14000噸貨品,幾乎是過去倉儲容量的兩倍。
倉儲空間的提高只是其中一角。曠視物流業務事業部產品業務解決方案負責人李帥告訴記者,這座立體倉庫為新和成帶來最大的改變在于人力成本減少和作業效率的提升。
藥品倉儲管理一般包括藥品的入庫驗收、在庫存儲、藥品養護、分單打印、出庫揀貨、藥品拼箱復核、批號調整等環節。很長一段時間里,新和成倉庫運轉的每個環節幾乎都離不開人。
人工倉的作業場景
比如,生產過程中需要將原材料從倉庫端供應到生產車間端,這個動作原來需要人手動推車搬運;而成品車間出產的成品要送回倉庫時,也需要人先碼成托盤,再差人運送。但運送貨物往往都比較重,途中很容易有破損風險。
智能倉中,曠視AMR進行物料自動搬運
貨物每一次流轉都需要詳細的信息記錄,這個環節過去也一直依賴于人。新和成的產品線豐富,貨物庫位復雜,但每一次貨物調動都要靠人工手動錄入,導致整個倉庫的運營效率全部被壓縮到單點的一個人身上。操作人員的狀態與工作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信息的準確性。
立體智能倉庫改變了這一切。“曠視河圖”軟件平臺和多種自動化設備的智能調度,生產和倉庫環節的信息被快速打通,如今倉庫內已經可以將所有數據自動對接,貨物搬運也從人工變成了機械化,來料能夠自動收貨、自動拆碼垛,工作效率提高了50%以上。
“過去70%的人員的作業時間都浪費在行走和去找貨物上,但我們的方案實施以后,可以不需要人再去思考和管理”,李帥說,整個倉庫如今只需要留下幾個負責發貨的人員,其他環節則都可以交給24小時運轉的機器代替,新和成的倉儲運營成本因此減少了一半。
新醫藥需要智慧倉儲
新和成所處的醫藥行業,正面臨轟轟烈烈的物流倉儲數智化升級大潮。土地和勞動力價格的飆升是背后的原因之一,但更緊迫的?在于,國家政策對醫藥流通企業?的高標準嚴要求。
醫藥與民生息息相關。無論是醫藥生產企業必須執行的GMP管理標準,還是醫藥流通企業必須遵守的GSP管理標準,對藥品的倉儲管理都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以GSP為例,醫藥企業涉及GSP標準的檢查項目超過130項,而涵蓋庫房面積、設備設施、管理制度等各個方面,一旦檢查發現不合格,就不允許進入醫藥行業。
由于國家對藥品的批號控制嚴格,醫藥流通行業的銷售訂單以中小單據為主,藥品倉儲管理對作業精細度要求很高。例如,一般同一種藥品有多種批號,藥品經營企業需要確掌握每一批藥品的進貨存儲情況,并且每一種批號的藥品都要按照不同的藥品進行存儲管理。
政策也為醫藥企業專業帶來指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牢牢把握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聚力加快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等領域技術突破,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AI等新興技術賦能醫藥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正是高端化、智能化的必經之路。
因此,提升倉儲信息化與數字化水平,已經成為醫藥行業的一道必答題。李帥也在接觸醫藥企業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企業決策者已經意識到,如果不上信息化和自動化,會很難再提升企業的運營質量,更無法參與行業競爭。
“以前每噸生產1000噸藥品,只需要雇50個人,每天用賬本記錄就好。但如果現在產能翻了十倍,作業人數也翻了十倍,就已經不能再用賬本管理了”,李帥提到:“老板想做大數據分析,想要判斷未來業務趨勢,但如果沒有底層數據積累,這一切都無法實現。”
李帥表示,醫藥行業的信息化與自動化已經進入3.0階段,即已經具備良好的自動化和信息化基礎,但距離數據驅動運營的智能化還有一定距離。未來,系統能夠現場信息的埋點和數據采集自主地幫助企業做運營改善的決策,這也是曠視正在嘗試的方向。
可復制的柔性方案
曠視在新和成項目中應用了其在業內首創的“3A智慧物流方案”。所謂3A,是指在一站式AIoT智慧倉儲物流平臺曠視河圖的指揮下,將傳統AS/RS自動化物流系統,與新興AMR柔性物流系統接口打通、有機集成。同時憑借底層AI技術,將視覺感知和算法賦能倉儲物流,切實幫助客戶縮短工期、降低成本、提升產能、創造價值。
李帥提到,柔性是3A方案最大的特點之一,其中軟硬件產品可以快速進行模塊化。由于醫藥企業的作業和生產模式基本類似,這套方案大部分都可以復用,只針對每家在經營和管理上的個性化需求進行30%至40%上的改變即可,并且這種改變也不會讓方案有特別大的顛覆。
目前,曠視在智慧物流領域的落地案例有數百個,合作企業包括中糧、萬緯冷鏈、徐福記、寧德時代、贛鋒鋰業、國藥廣州、公牛等眾多實體企業,覆蓋食品冷鏈、新能源、醫藥、鞋服、化纖氨綸等多個領域。
除新和成之外,3A物流系統也在國藥控股廣州物流中心落地使用,幫助后者進行數智化升級。原來倉庫內的作業人員每人每天要搬3萬斤的貨品,還必須要身強力壯的年輕人,而現在則都可以交給機器來做。升級后,物流中心整體效率提升 25%,作業完成時間提前2小時,未來五年將節約上千萬元成本。
國控廣州機器人倉
李帥認為,作為新一代物流產品和方案提供商,曠視物流有兩大核心優勢。一是擁有完全自主開發且譜系較全的軟件體系,并且大部分硬件也都自產自研,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把控項目的交付時間和產品質量。以新和成為例,從合同簽署到項目成功交付的周期不超過八個月。
二則是服務。他提到,許多倉儲物流領域的AI公司并沒有一套完整的交付體系,曠視擁有兩支交付團隊,其中包括機械設計、電控、信息等各個模塊的負責人員,總人數超過100人,大部分都來自于倉儲物流行業,擁有大量行業一線經驗。
“這套方案的核心是用數據驅動運營,這需要十分深厚的AI底層能力,也恰恰是傳統的解決方案提供商難以實現的”,李帥說道,傳統方案商提供的更多是點對點的解決方案,比如針對庫容不足、流程不暢進行提升,曠視做的是綜合場景的整體解決方案,不僅包括當前客戶遇到的痛點,也囊括未來客戶的發展訴求,曠視會不斷吸收先進技術來幫助客戶進行長周期的智能化提升。
他表示,曠視方案的核心軟件及設備都做了功能預留,至少能夠支持客戶未來10%到20%的業務上升,并且具備方案調整的能力。
“我們希望給這個行業帶來新觀點、新技術和新思路,這是曠視做物流的初衷。未來AI一定會改造物理世界,我們的愿景則是做影響物理世界的AI技術創新”,李帥說道。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