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設計+保定制造”,推動軌道交通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投公司”)及所屬北京軌道交通技術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投裝備”)積極打造京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在河北保定設立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在北京設立技術研究院,推動形成“北京設計+保定制造”的軌道交通高端裝備產業發展新格局。
日前,新京報記者借著“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北京主題采訪活動的契機,走進了京投公司。
“在北京設立技術研究院,在河北保定設立制造基地,‘北京設計+保定制造’的產業模式,打造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質量名片。”京投裝備河北京車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錢兆勇表示。
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內部的軌道交通列車模型展區。 實習生 高宏雨 攝
“北京設計+保定制造”,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質量名片
“京投裝備在河北保定設立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以疏解北京市軌道交通生產制造功能。在北京設立技術研究院,負責軌道交通高端裝備研發工作,推動形成‘北京設計+保定制造’協同發展的產業模式。這一模式打造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質量名片。”錢兆勇介紹。
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設立技術研究院,以服務保障首都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為首要目標,以建設綠色、低碳、智慧的軌道交通為發展理念,以協同創新和集成創新為驅動,緊跟輕量化、智能化、環保化、便捷化趨勢,打造了囊括主流車型及差異化特色車型在內的軌道車輛產品。
具體來看,京投裝備形成了以市域車、A/B型地鐵車、鉸接輕軌車、中低速磁懸浮列車等產品為重點,門類齊全且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譜系,先后開展了北京軌道交通3號線、6號線、11號線(北京冬奧支線)、12號線、13A、15號線車輛以及杭州亞運會重要軌道交通線路紹興1號線的設計研發工作。
采訪活動現場,京投裝備技術研究院副總經理馬艷波站在陳列著不同型號軌道交通列車模型的展區前,向記者介紹各個列車的基本情況和技術亮點。馬艷波說,展區中陳列的是“北京設計+保定制造”典型產品的模型。
新京報記者看到,整體外觀藍白相間的北京軌道交通11號線西段(即冬奧支線)的列車模型也陳列其中。
2018年,京投公司及所屬京投裝備在河北保定投資建設了河北京車智能制造項目。據了解,河北京車智能制造項目基地建成以來,已累計下線16種車型,近600輛車,產品服務于北京軌道交通11號線(北京冬奧支線)、12號線、紹興地鐵1號線等。
印有冬奧會圖標的北京軌道交通11號線西段(即冬奧支線)列車模型。 實習生 高宏雨 攝
打通數據鏈,保障北京、保定兩地協同生產
“我們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打通了數據鏈,‘北京設計’能夠直接傳送到河北京車,河北京車的問題能夠直接在平臺反饋。”錢兆勇說。
如何保證北京和保定的生產設計協同?錢兆勇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已建立設計和工藝的協同研發平臺,通過打通數據鏈的方式確保信息交流的通暢。在人才培養方面,公司也已建立雙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北京的設計人員以掛職鍛煉的方式,到保定了解生產制造流程,保定的工藝人員借調到北京了解設計原理,以更好地投入生產。這種協同方式已培養出很多熟悉“設計+工藝”的復合型人才。
據了解,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項目實施以來,不僅拉動了保定地區的就業和經濟,也對培育首都軌道交通及其關鍵零部件等上下游產業,提升河北高端裝備制造水平,改善保定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城市品位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北京設計+保定制造”的產業發展模式,既符合首都“四個中心”的戰略定位,發揮了首都創新優勢,保持了對高端人才的吸引,有效匯聚了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優勢技術和創新的資源,同時也抓住了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帶動了環京地區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
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京投裝備將立足京冀所需,發揮京投所長,優化布局造車、修車、研發和全生命周期維修服務四大業務板塊,持續深化京津冀合作,積極落實京投公司“投資+創新”發展模式,構建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北京標準”“北京模式”和“北京品牌”,打造軌道交通行業“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典范工廠,進而帶動軌道交通配套產業和服務行業發展,為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提供“硬核裝備”,以優異的成績踐行新時代國有企業的使命擔當。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十年來,京津冀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持續提升,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的分支機構累計達97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2200億元。“4+N”產業合作平臺加快構建,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注冊企業分別達1000余家、4000余家。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