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天罡星群”遙感低軌小衛星物聯網監測預警項目落地文昌國際航天城
“36天罡星群”遙感低軌小衛星物聯網監測預警項目落地文昌國際航天城
防災救災將有“天眼”助力
“空天地”一體化地災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的示意及流程圖。圖片由天津星通九恒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海南日報文城8月24日電(記者?李佳飛)8月24日,“36天罡星群”掛牌儀式在文昌國際航天城舉行,意味著基于低軌遙感小衛星與地面物聯網融合的“空天地”一體化全國范圍自然災害、城市應急監測預警服務系統項目正式落地。這也是我國首個將36顆遙感低軌小衛星用于自然災害和城市應急監測預警服務的項目。
該項目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技成果轉換示范平臺——天津星通九恒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北京大學管理科學中心、自然資源部地質環境監測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北京大學數量經濟與數理金融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等單位,合作開展基于低軌遙感小衛星與地面物聯網融合的“空天地”一體化全國范圍的自然災害、城市應急監測預警服務系統的創建和運營,致力于構建地質災害早期識別、早期預警體系。
項目第一顆衛星將于2022年6月底的汛期到來前發射并投入使用,2023年5月底前完成全部36顆衛星的發射組網。據悉,“36天罡星群”由配置了全色多光學、高光譜、SAR、激光多波束掃描等荷載的衛星組成,在無人機高分辨率光學航拍和激光雷達系統的配合下,發揮低軌小衛星時相數據豐富、快速變軌實時更新能力強特點,與大量地質調查數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地面傳感器監測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形成“空天地”一體化的監測預警、風險管控、應急救援網絡系統,可提供行業相關服務。同時,“36天罡星群”也將配合應急管理部的“天目網”遙感衛星監測預警系統,為我國災害應急處理、防災減災救災提供更及時更精確的遙感大數據服務。
星通九恒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獲得了中央部委和海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將在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的配合下,于央企與政府投資平臺公司共同創立產業基金,第一期規模10億元,用于衛星的制造、發射、運營。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