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新經濟的AI平臺:左手技術,右手行業
每個時代都會誕生各時代的代表性企業,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都成為了新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從信息通訊,到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莫不如此。
回顧新中國的新經濟發展歷程,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首先是信息通訊時代。1984年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創立聯想集團,1987年中國第一個TACS模擬蜂窩移動電話系統在廣東省建成并投入使用。同一年,任正非創立華為。這一時期,電信業務快速普及,除了固話業務之外,移動通信、數據通信、國際通信等業務逐漸發展。
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開始進入“互聯網時代”。三大門戶網站新浪、搜狐、網易,兩大電子商務網站阿里巴巴、京東,以及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公司先后創立。2008年中國的互聯網人口首次超越美國。次年的11月11日,阿里舉辦“網絡大促購物節”,雖然只有李寧、聯想、飛利浦等27家商戶參與,但成交額突破了5200萬元,是當年淘寶店鋪日銷售量的10倍以上。
2009年,第一部國產智能手機(魅族M8)發布,中國開始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2011年微信推出,第二年中國手機用戶規模達到4.2億,首次超過臺式電腦。近年來,隨著4G的普及,移動支付、網約車、短視頻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在此期間,誕生了美團、滴滴、字節跳動等科技新貴。
2020年,新冠疫情讓全球經濟按下了暫停鍵,但也大大加速了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云通訊廠商Twilio對2569名企業決策者進行的調查數據顯示,疫情將公司數字化轉型的全球平均速度提前了6年。在今年的“十四五”規劃中,數字化轉型被當成重要篇章,其中“智慧”和“智能”分別出現35處和49處,“數字化”和“數字”分別出現25處和53處,區塊鏈出現2次。今年會是智能新經濟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在即將到來的智能新經濟時代,以新一代信息和智能技術為基礎設施的生態型企業,有望抓住時代機遇,成為明日之星。
1.智能新經濟時代來臨
7月15日,西部(重慶)科學城、光大控股、特斯聯科技集團、《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在重慶聯合舉辦了首屆全球智能新經濟峰會,并在會上發布了2021年中國智能新經濟報告,成立了全球首個智能新經濟產業聯盟。
“智能新經濟”是本次峰會提出的概念,是指以AI為核心驅動力,以新一代信息和智能技術(5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邊緣計算、區塊鏈、混合現實、量子計算等)為支撐,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智能產業化和產業智能化為路徑,推動生產生活和社會治理方式智能化變革的新型經濟形態。
實際上,單從技術概念來看,智能新經濟的元素一個都不“新”:人工智能誕生于1956年,物聯網誕生于1995年,云計算誕生于2006年,5G通信框架誕生于2015年......
然而當它們組合在一起,就會產生“量變到質變”的效果。幾乎任何一個智能應用都會用到兩個或多個技術,比如,AI+5G之于無人駕駛,AI+物聯網之于智能家居等等,這也激發了新的商業機會和商業模式的可能性。
特斯聯創始人兼CEO艾渝告訴「甲子光年」:“人工智能已經從技術發展到應用的階段,可以和很多場景深入結合。加上中國5G的發展,涌現出非常多的全新商業場景和應用。”艾渝認為,2021年將成為“智能新經濟元年”。
如今,智能新經濟的成熟條件已經具備。首先是數據成為生產要素。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首次將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寫入文件中,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并列。
這意義重大。據英特爾預測,全球數據總量在2020年達到44ZB(1ZB=10億TB=1萬億GB),而單單中國產生的數據量就達到8ZB,大約占據全球總數據量的五分之一。
其次,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商用。從底層的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學習框架到圖像識別和知識圖譜等通用項目,人工智能技術能力快速提升。2020年,技術標志性生產工具TensorFlow框架下載量爆發式增長,僅一個月超1000萬次,占發布四年半以來下載總量的十分之一。智能機器人、無人化服務也迎來了快速的商業化規模落地,特別是在后疫情時代,無人技術按下了加速鍵,為城市保障深度護航。
京東、百度、特斯聯無人配送、智能機器人等設備
第三,資本回歸理性,聚焦價值領域。2012年以來,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AI技術與產業浪潮洶涌澎湃,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的優化技術層出不窮,圖像識別、機器翻譯等智能任務水平逼近人類,已在多個領域初具應用成效。
在此期間,中國出現了一批優秀的AI創業公司。2015~2019年,中國人工智能公司共籌集120億美元融資,占全球的22%。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走出炒作概念的風口,投資界開始回歸理性,從單純追逐熱點轉向更加注重核心技術能力和應用潛力,更加青睞落地性更強的企業。
在這一過程中,智能新經濟的發展呈現出一個明顯的趨勢:從謀求單點技術的極致,向場景化綜合生態發展。
2.左手技術,右手行業
很多家AI企業在創業初期都是致力于在某一技術點上實現突破,如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然而,隨著AI商業化進程推進,越來越多的單點突破技術公司發現自己正“越做越多,越做越重”。于是我們看到了做語音識別的公司推出語義理解方案,計算機視覺公司進入機器人領域等現象。
究其原因,一是AI應用技術鏈條長,只靠單點技術無法實現閉環產品;二是純粹的AI技術輸出還不夠,客戶需要的是針對某一特定需求的完整解決方案,需要AI公司自己完成研發到應用的閉環——也就是智能技術與應用場景的融合和落地。
因此,左手技術,右手行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但如果僅憑借某一家企業大包大攬,難度自然會非常大,而建設一個共贏的開放生態,就成為智能新經濟企業的共同選擇。
生態的力量有多大?IDC發布過一份名為《Salesforce的經濟影響力》的白皮書,其中提到一個數據:2019年,Salesforce每賺1美元,它的全球生態就能賺到4.29美元;到2024年,Salesforce每賺1美元,它的全球生態將賺5.80美元。
開放平臺不僅在SaaS企業中發生,也將在更廣泛的智能新經濟中越來越普及。目前AI開放平臺除了全技術棧的騰訊云、阿里云、百度大腦,也有單一技術類,如科大訊飛的語音平臺和商湯科技的智能視覺平臺,還有全場景賦能類,比如特斯聯面向城市整體智能化打造的TACOS——下一代城市數智化平臺。
這些開放平臺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加速打造提供模型選擇、訓練、部署監測等一體化的研發平臺,作為智能新經濟的底層技術基礎。
科技巨頭一般擁有全棧技術能力,包含視覺、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等。以亞馬遜、微軟為代表的云計算廠商,谷歌、百度為代表的AI技術顯著的互聯網企業,以及英偉達為代表的AI芯片巨頭,都在AI技術生產工具中有所布局。
除了科技巨頭,還有公司憑借單點技術的先發優勢開展平臺建設,比如科大訊飛側重語音文本,商湯科技側重視覺。
在這些企業的帶動下,AI研發平臺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根據IDC數據,2020年上半年,我國人工智能研發平臺市場規模達1.4億美元,復合增長率超過30%。中國信通院的統計數據則顯示,阿里云AI服務的日調用規模超1萬億次,日處理圖像100億張;百度大腦已對外開放了270多項AI能力,日調用量突破1萬億次。與此同時,訊飛開放平臺聚焦超過175.6萬開發者團隊,累計支持超過28.9億終端;騰訊AI開放平臺已服務全球用戶超12億。
第二類開放平臺,則是離客戶更近的,面向工業、農業、金融、城市等垂直行業的解決方案平臺,將行業特有數據、專業知識、業務流程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
以AI行業常見的痛點為例,使用標準數據集訓練的圖像識別、對話系統,在實際行業場景中泛化能力不足,需要基于實際場景數據進行二次訓練和優化處理,開啟“設置框架、喂數據訓練、調參數、喂數據訓練、再調參數”的循環,從而導致開發周期長、成本居高不下。
于是我們也看到,一些早期做語音、視覺的公司,也慢慢摘掉了“語音”、“視覺”的標簽,將重心轉移至社會治理、供應鏈物流、生活消費等領域的軟硬件解決方案上。
相比科技巨頭林立的AI研發平臺,垂直行業的解決方案平臺是一個新的藍海市場,發展速度較快的安防、醫療、智能駕駛領域已經初步形成垂直行業平臺,比如百度的Apollo平臺等。
其中,集各垂直行業領域于一體的城市整體智能化解決方案平臺,是一個更大的、充滿機遇的市場。
3.城市智能化,AI新物種
城市智能化解決方案,正在成為一個新物種。這是因為,智能新經濟的所有產業新業態,最終都會在“城市”這一場景中實現整合,城市的智能化幾乎覆蓋了所有可以想象的高科技領域,包括交通、醫療、教育、環保等,是一個廣泛的生態圈。
城市的智能化就是基礎設施的智能化,這是一個空間巨大的市場。特斯聯創始人兼CEO艾渝曾對「甲子光年」表示:“中國最大體量的是基礎設施建設,是傳統行業。傳統行業有近100萬億的市場空間,智能新經濟給它們提升10%的效率,幾萬億的市場空間就出來了。”
市場大,競爭也不會少。在城市級的智能化解決方案中,既有科技巨頭阿里的城市大腦,騰訊的WeCity未來城市解決方案,也有智能新經濟領域的平臺型企業特斯聯提出的AI CITY。
如今,城市中的單一場景中的很多細節,已經逐漸顯露出智能的樣子:智能安防攝像頭可以對城市進行實時監控,并通過AI進行分析甚至預判;智能閘機可以用人臉識別讓社區兼顧安全與便利......
但是,由于設計之初,智慧城市沒有一個頂層設計平臺的角色,而是由不同的服務商在不同時間、不同場景中來提供軟件、硬件或垂直模塊的產品,導致形成一個個的數據孤島,“大腦”和“手腳”分離,沒有出現化學反應。直到現在,智慧城市仍舊是雷聲大、雨點小。(《7年了,為什么智慧城市還不智慧?| 甲子光年》)
因此,城市智能化建設首先需要一個全新的思路,特斯聯給出了其心中的終極答案——AI CITY。
7月16日,特斯聯發布了新一代云原生、全場景City OS——TACOS(特斯聯智能城市操作系統),特斯聯AI行業云,未來城市超級入口——泰坦(TITAN)系列智能機器人,以及Powered by TACOS生態聯合解決方案。
特斯聯TACOS操作系統架構圖
艾渝表示,與其他科技公司的智慧城市/城市大腦的不同之處在于,別人是在City里賣AI,不論是硬件、軟件還是垂直模塊,而特斯聯賣的產品就是City,是有軟件、硬件、建筑、基礎設施、城市、運營、服務等合在一起的整體。
基于這一理念,特斯聯的解決方案是以自研的智能城市操作系統TACOS為依托,向上開放PaaS+SaaS能力,向下全面兼容基礎設施并統一管理,形成立體能力的開放。通過持續進化的OTA(Over the Air)能力,以數據驅動城市智能體,讓城市越來越聰明,始終保持技術革新和領先,最終讓所有人能夠享受到實時交互的智能城市體驗。
特斯聯AI CITY是智慧城市的下一代版本。TACOS是城市級別的OS系統,可以連接城市中的各種傳感器和智能設備,并以此為基礎打造城市級的“App Store”,包括機器人、停車、能源、自動駕駛、零售等一系列智能化垂直解決方案,形成一個萬物智聯平臺、技術開放平臺、生態賦能平臺、應用共生平臺和場景協同平臺。
實際上,特斯聯并不是唯一一個想做這件事的公司。2020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期間,豐田汽車公司對外公布了“Woven City”(編織之城)計劃,將在富士山下打造一座引入自動駕駛、移動出行服務、機器人、智能家居、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并將它們連接成一個整體的未來城市樣板間。這一項目已經在今年4月破土動工。
而特斯聯已經先行一步。2020年4月,國內首座人工智能城市重慶AI CITY破土動工。今年5月,坐落于重慶鳳鳴湖畔的未來城市先行示范區AI PARK正式亮相。
特斯聯已經在武漢、德陽等城市落地新一代AI CITY,更是將這一革新式產品帶到迪拜世博未來特區,一群面向未來的城市智慧生命體正在形成。
就像移動網絡時代誕生智能手機、車聯網激發智能汽車革命一樣,在5G+AIoT時代,城市作為垂直場景的聚合載體、產業經濟最重要的承載空間,也將迎來一場新的變革。
參考資料:《2021中國智能新經濟報告》,哈佛商業評論《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產業白皮書——深度學習技術驅動下的人工智能時代》,中國信通院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