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多于馬桶,物聯網時代正在到來
目前,智能手機的滲透率已經空前飽和,以中國為例,根據中國工信部的數據,中國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的數量達到了112.2部,已經超過了人手一部手機的范疇。隨著5G時代到來,手機作為用戶端的核心產品,仍將保持全球消費電子產品龍頭地位。
過去四十年,自1981年開啟的IBM個人電腦時代到1992-1995年微軟先后發布以鼠標移動為核心的視窗系統,再到2007年以手指滑動為基礎的觸控界面的蘋果手機,用戶界面體系發生了三次大的進化。
而隨用戶界面而變化的,則是設備形態的全方位變化,軟件升級,硬件換代,市場格局劇變。從硬件來說,用戶經歷了從臺式電腦到筆記本電腦再到功能手機及智能手機的過程。
就手機行業而言,經歷了功能手機時代向智能手機時代的轉變。iPhone之后,業界一直在尋找智能手機之后的下一個計算終端,智能眼鏡、智能手表等,但它們都沒能完成對智能手機的單一替代。無論從市場價值看,還是從使用頻次來看,智能手機依然是用戶端的中心。
2019年起,全球進入5G時代,從智能手機時代進入到以手機為中心的消費物聯網時代的圖景更加清晰,手機仍是5G時代的核心產品。疫情與各個國家的封鎖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促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與手機及電腦培養更為深厚的感情。顯而易見的是,后疫情時代手機將多于馬桶,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力”。
各種基于智能手機而催生出來的應用,將使得手機成為人們吃飯、上廁所之外甚至比睡覺更為重要的生活要素。電腦的數量及功能將多于、大于人腦所起到的角色與作用。后疫情時代,移動終端將扮演著每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秘書的角色。
與此同時,隨著智能化社會的不斷普及,計算芯片和連接能力,正在源源不斷的內嵌在任何可以通電的設備上,傳感器將變的無處不在,傳感器的數量將遠超過人類眼睛的數量,數以萬億的傳感器被嵌入社會的各個角落,形成了“萬物互聯”的新景象。
萬物互聯的本質正是順應了信息技術產業過去五十年從云端向終端不斷擴展的大邏輯,是從服務到PC,再從筆記本到手機演化規律的自然延伸。當前,萬物互聯,萬物智能,正在不斷升級。物聯網還將大幅擴展信息技術在全社會的滲透率,提升全社會的信息化程度以及運轉效率。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