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十四五" | 人機協同將是未來主要工作模式
“5G+AI”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新體驗?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企業應用落地上還存在哪些挑戰?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是否會失業?圍繞相關問題,5月27日,記者采訪了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修全。
問:當前,5G在國內發展迅速,5G+AI在諸多領域得到運用,有人認為“5G+AI將會成為人類社會變革的下一次巨浪”,您是如何理解的?這兩項技術的融合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新體驗?
李修全:確實如此。以5G為代表的高速移動互聯技術正在加速成熟,并與人工智能交匯融合。因為5G具有大帶寬、低時延、廣覆蓋的特點,能夠實現更大連接下的通信,不僅將提升現有智能產品的性能,也將對未來人工智能系統形態帶來深刻影響。隨著5G以及新的高速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的普及,未來大量智能系統都將構建在高速移動通信網絡基礎之上。
比如未來工作環境中,異地協同工作、實時遠程觸控機器人,虛擬教育等分布式協同將成為普遍形態,時空距離大幅度壓縮。家庭中各種電器開始聯通移動網絡,智能可穿戴設備持續監測人的身體狀態,結合健康預測、情緒識別等智能算法,為人們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生活體驗。高速移動通信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也將深度變革未來交通。
問:當前,我國制造業的一大發展趨勢是智能化升級。在您看來,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企業應用落地上還存在哪些挑戰?您有哪些建議?
李修全:當前,我國制造業領域產業智能化總體上仍處于初級階段,很多行業還面臨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任務并存的問題,人工智能技術落地過程中存在不少挑戰。比如在一些制造業領域,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支撐智能化技術落地的基礎設施仍然相對薄弱,硬件接口和數據協議統一的標準化體系缺乏,企業內部數據孤島大量存在,缺乏規范的行業數據積累。
尤其是現有設備不能支撐智能算法應用,需要對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初期技術部署成本較高,中小企業仍面臨成本壓力。下一步,我們還需下大力氣加快制造企業數字化改造,提升行業數據采集能力和整個工藝過程的數字化水平,以數字化為先導夯實產業智能化升級基礎。另外也要加快制定工業大數據、工業物聯網等領域相關技術標準,解決信息孤島等瓶頸問題,探索形成行業數據共創共享機制,加快行業數據共享融通。
問:現在很多人都很關心,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有一天人類是否會面臨無事可做的困境。對此,您是怎么看的?
李修全:人工智能從其學科建立之初就致力于用機器模仿人類的感知和行為能力,以替代人類的部分工作,比如在煤炭、消防等領域,有很多崗位工作環境惡劣或對人體有傷害;在工業領域,有很多重復性工作,這些都迫切需要人工智能的發展來替代人工。但目前人工智能技術還難以達到人類很多高認知型工作的要求,因此大多數崗位并不會被機器簡單替代。
可以預見,人機協同將是未來社會的主要工作模式。人工智能作為人們的助手將協助我們完成大量簡單、重復的任務,人只需要完成其中創造性、思維性較強的工作環節,這將大大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甚至改造工作模式。同時,人工智能也將通過催生智能新興產業、帶動衍生業態等方式,創造大量新的就業。所以我認為,人們在未來智能社會不會無事可做,我們需要面對的更多的是行業結構調整、就業形態的變化以及對工作技能的新需求。
問:“十四五”規劃提出,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數字產業。請您介紹一下我國人工智能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李修全:自《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發布以來,我國人工智能進入加速發展的新階段。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揭榜項目等強化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發,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性成果得以涌現。中國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日益強化。
大批科技型企業結合各行業智能化轉型升級需求,不斷加大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資金和人才投入,成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同時深度參與產學研協同AI人才培養,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驅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已初具形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已成為中國加速產業化落地和技術迭代的重要途徑,各地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為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快速商業化創造了良好環境。中國也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積極推進與全球各國的人工智能國際合作。
當然,中國人工智能也還有諸多薄弱環節。進一步加強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拓展人工智能場景創新和國際開放合作,將是中國下一步推進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方向。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