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逼半導體巨頭站隊,中國怎么辦?
外媒報道,當地時間12日,美國白宮主持召開半導體大會(視頻會議),討論如何解決當下美國芯片短缺問題。
當然,討論短缺是假,借機召集巨頭商量如何限制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是真。
這也是拜登入主白宮以來,第一次就一個單獨的產業做討論,規格一流。中方高層傾力邀約都未必肯賞臉的世界巨頭逐一亮相。
行業龍頭福特、英特爾、谷歌、AT&T、三星等19家相關大型企業負責人參加了會議。臺積電董事長也受邀出席。
中國威脅論渲染緊迫感
新官上任三把火,拜登這第一把火燒在大基建保就業的2.3萬億刺激方案上,第二把火看來打算燒在半導體行業上。
在外媒公開的視頻會議中,拜登借中國威脅論渲染緊迫感,宣稱“中國欲主導半導體供應鏈”,美國不能坐視,并提及“為美國制造芯片計劃”。美國的半導體產業曾享有先發優勢。在生產端逐漸轉移至亞洲、本土專注研發后,如今供應端被“扼住喉嚨”。拜登在會上強調,其2.3萬億的基建計劃將“專注于建設美國本土的半導體生產(能力)。”
“我一直在強調,中國和世界沒有在等,美國也沒有理由要等,”拜登在會議的媒體公開部分時催促道,“美國現在集中資本投入半導體、電池等領域——這是別人正在做的,我們也必須做。”
【拜登在會上(的媒體公開部分)發言 視頻截圖】
這些話挺有當年的特朗普范兒,滿嘴的講政治,特朗普就愛用這種焦慮、鄙視、恨鐵不成鋼的口吻敲打不同政見者。
不過,有一點拜登倒沒說錯,在產業空心化問題上,他比特朗普更直接、更明確,畢竟經歷了特朗普時代漫長的4年爭執,對制造業回歸美國本土的話題,已經上升成為美國的政治正確與國家責任,而非僅僅從利潤角度考慮的商業問題。
總統牽頭,規劃產業藍圖,督促企業落實,這軌跡真和大洋那邊的中國有的一拼,這邊美國芯片計劃,那頭十四五規劃信誓旦旦,雙方隔岸唱戲,鑼鼓敲的震天響,不知道的以為,他們是在比誰嗓門大?
最有意思的是,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會長約翰·諾伊弗(John Neuffer)的發言。
他在會上表示,“1990年,美國生產的半導體占世界的37%,如今只有12%。”
眼下之意很直接,只有12%,現在中國發力半導體行業,再過幾年美國人要連10%都保不住了,還沒點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清醒認識!在場的各位真都別混了。
屈服還是隨心?
講政治對企業來說,當然不痛快,這意味著增加成本。
從投資回報的商業角度看,芯片供應鏈全球化是符合寡頭公司利益,也是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最初產業鏈分工是美國大力推動的。
早年,美國半導體巨頭基本都是研發、設計、制造、銷售一條龍的全產業鏈模式,但這種模式過于膿腫,需要巨大的投資且盈利空間有限。從60年代開始,隨著全球化精細化分工,“東亞模式”大興。日本、韓國、中國的工業實力快速崛起,出現了一批專注于某一生產環節,并將其做到極致的專業型廠商。美國人在這過程發現商機后,就把最核心、附加值最高的部分留在美國,而把剩下廉價組裝的環節外包給亞洲最有效率、最廉價的地區完成,美國公司也因此獲得了豐厚的賬面回報。
當然,之后亞洲地區的公司會迅速成長為擎天巨孽,也是美方始料未及的。
不過,亞洲地區最著名的兩家公司三星還是臺積電,實際大股東都是美國華爾街大鱷。
臺積電財報顯示,機構股東持有大部分股份,臺積電第一大股東是美國花旗托管臺積電存托憑證專戶,持股比例為20.5%,第二大股東是臺灣行政院發展基金會,持股比例為6.3%。
三星也是如此,雖說三星集團是一家韓國企業,公司的重大經營投票權和決策權也掌握在韓國“李家”的手中,但實際上,美國資本占據著大部分股份,當年97年亞洲金融危機,美國財團大肆購買了韓國大企業股權,之后三星的發展也是受美國財團大力扶持的。
所以,拜登開半導體峰會,邀請亞洲的三星、臺積電“圍剿”大陸,人家敢不去嘛?胳膊扭不過大腿,跟東家講什么道理,東家說啥打工仔只能做啥!
拜登一次又一次的開會,也是施加壓力,反復逼行業企業按照白宮的劇本走。白宮要跨國巨無霸企業開始講政治,美國政府要逼所有巨頭表態站隊,你能反抗嗎?
反正英特爾、臺積電們已經表態要在美國加大產能,開建相關芯片制造廠了。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