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整體業務模式的數字化戰略與轉型 供應鏈金融勢頭強勁
目前,中國金融體系下各類主體發展目標及市場定位被進一步明確,相互補位發展,覆蓋不同層級、不同地域金融需求。截至2020年末多項監管政策出臺,限制了區域銀行、民營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主體脫離目標服務主體盲目擴張業務,引導大銀行服務國家級戰略布局,推動中小銀行聚焦本地市場、深度下沉普惠客群。未來,各類主體將相互補位發展,業務發展方向將重點根據主責有針對性的服務經濟實體。
銀行業整體變動趨勢
2020年以來監管部門共出臺500余項金融政策,金融市場競爭新格局初顯,銀行業出現國有大行及股份制銀行回歸主責主業;中小銀行區域化深耕與整合;銀行子公司加速成立;創新銀行探索再度重啟的新趨勢。
金融領域新增諸多市場主體,外延型創新型銀行進程重啟,銀行集團內部向各主體專業化轉型。當前,已有24家銀行理財子獲批籌建,20家獲批開業。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牌照隨著拓撲銀行、郵惠萬家銀行的批準設立而開閘,并預計更多家銀行加速申請。眾多銀行在消費信貸市場部署新戰略,通過控股或參股消費金融公司搶占市場;已存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則通過銀行內部協同和全渠道策略應對市場新變化。此外,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中匯金科”,農銀金科、太保金融科技、匯豐金融科技也相繼成立,并預計眾多不同類型銀行提速布局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以謀求各類價值實現。
新冠疫情加速了數字化進程,同時,對資本充足、資產質量也提出來更急迫的要求,推動銀行深度探索創新經營。面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危機、經濟保持低利率的大環境,銀行業凈息差收窄,部分銀行尚未做好盈利模式向投行、財富管理等輕資產業務偏移、業務模式快速向線上轉移的充足準備,因此,銀行業整體戰略轉型變革、創新銀行探索之路任重道遠,需進一步加快步伐。
對公金融:戰略發展基石
面對全球化退潮、地緣經濟加強,保證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成為一大挑戰,而銀行業也普遍關注到其中的機遇,產業金融、供應鏈金融勢頭強勁。
一方面,銀行通過重點培育產業鏈內潛力科創企業發展,從長遠扶持產業加速發展。多數銀行業打造“金融+孵化+產業+教育”綜合服務平臺,目標從單純提供資金融通支持向培養有潛力的科創企業發展上市轉移。同時,在業務運營上,銀行與生態伙伴共同打造并購貸款、并購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融資產品整合,對核心企業提供股權融資服務,聯動批量服務全產業鏈下企業,探索出合作支持產業發展的成功模式。
另一方面,銀行業側重對供應鏈上下游薄弱環節的經濟實體扶持。在供應鏈以及資金鏈的深度融合下,金融服務與供應鏈場景天然銜接的優勢下,銀行業推進供應鏈金融、深挖下沉的中小微企業成為主流發展趨勢。截至2020年末,全國民營企業貸款余額近50萬億元,同比增長14%以上;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5.3萬億元,同比增長30.9%,較各項貸款增速高18.1個百分點;其中大型銀行增速達到54.8%,未來供應鏈金融仍具較大市場空間??紤]凈息差收窄,一般對公業務盈利能力下降,銀行業凈資產收益率多年持續下滑,集合資源拓展產業金融、供應鏈金融將逐步成為對公發展的重點。
面對產業金融、供應鏈金融產品創新經驗薄弱、核心企業緊密度較弱、風控防控難度較高的痛點,銀行通過強化線下地推能力、數字化賦能的方式推進業務轉型。強科技賦能銀行著力打造智能服務平臺,以擴大客群數據鏈接范圍、提升大數據整合分析水平,拓展豐富線上線下一站式綜合服務,挖掘以戰略客戶為核心的生態客戶群體,提高獲客能力。通過打通優質平臺場景、線上化嵌入財稅等政務場景、產業鏈內企業交易結算等場景、銀企直連等交易場景,打通更高效的營銷渠道。同時,憑借向平臺輸入各類科技手段,一方面實現貸前審查提效,另一方面保證貸款風險可控。未來,數字化建設發展將給予銀行深入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擴展對公業務的新機遇。
零售金融:重拾網點和風控能力
針對線上業務相關監管要求,零售業務發展模式回歸理性,銀行面臨快速重塑網點和風控能力的挑戰。未來,通過互聯網平臺放大銷售端的做法受到限制,線下網點對展業的重要性快速提高,銀行將逐漸注重線下網點精細化及自營能力的重塑。而以往單純利用互聯網風控代替商業銀行風控的方式已不再可行,銀行需要進一步加強自身風險識別、風險把控的能力。
控股或參股消費金融公司作為靈活發展下沉零售客群選擇,與銀行端消費金融業務互為補充,競合發展。零售客群在信用水平及定價的敏感度上存在較大差異,相比銀行客群更為下沉,這一主要特征決定了傳統銀行在拓寬消費金融業務上存在弱點。因此,多數傳統銀行聯合場景方、數據方布局消費子公司,充分利用銀行在資金支持方面的優勢,其他股東在科技、數據、場景優勢,以及能夠以遠高于銀行信貸利率的定價能力補償風險損失的優勢,形成母子公司互為補位,漏斗式經營格局,為銀行自身消費金融業務積累經驗。
財富管理:戰略地位快速上升
財富管理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國民經濟水平,從建立長效機制方面根本上促進內需擴大上發揮積極作用。
財富管理市場規模可觀,客群選擇上,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將面向“大”客群。國民需求在政府出臺資管新規,市場逐步開放,財富投資意識不斷開放增強、保值增值成為主要目的的背景下,將迎來資產配置多元化;資產配置向金融資產傾斜;中高風險資產占比逐步上升三大趨勢。而在居民持有的金融資產中現金或儲蓄占比超過50%,普惠客群的潛在財富體量尚待深入挖掘,其價值不可小覷。未來,財富管理業務將快速從“富裕人群”的專業服務向普惠市場的“大”客群轉移開放。
多數銀行跨條線深入融合,實現“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投資銀行”循環價值鏈。主流銀行將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投資銀行業務與對公、零售客戶鏈接,挖掘客戶在財富、投資方向的潛在需求。銀行數字化應用的加快,智能化應用場景有機串聯,智能投顧服務及客戶服務線上線下普及,大大降低銀行服務普惠客群的業務成本。目前,全牌照商業銀行普遍構建零售業務“資產端+負債端”雙輪驅動業務模式,搭建零售信貸、理財、基金、保險銷售等全產品線服務平臺,打造開放金融生態場景,加速綜合營銷力度,實現綜合金融能力輸出。
養老型產品被多數大行作為業務戰略布局重點,“固收+”成主推產品,大型銀行把握時機發展私人銀行,深挖客戶價值。中國預計到“十四五”期末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2050年老齡人口達到峰值。2020年末國務院常務會議已部署將商業養老保險納入養老保障第三支柱。銀行業內個別養老業務布局完善的銀行已將養老型產品作為重點業務布局領域,加快“健康養老圈”建設,推出存款、理財、基金、保險綜合配套的養老保障產品體系,通過在線服務、投資監督強化等措施,推動養老金融業務發展。未來,隨著國民對健康、養老、安全保障等需求增加,在政府積極的應對戰略支持下,養老市場將迎來發展機遇。
自理財新規、資管新規出臺后,面對銀行客戶風險厭惡型居多的特點,銀行開始主動改變產品設計及推廣思路,將“固收+”取代“保本”類產品,主推成為填補穩健投資空白的產品。同時,各家大行均把握市場機會,加大私行財富業務投入,深挖高凈值客戶價值,在場景布局、渠道建設、服務體驗上不斷推進線上化、智能化,針對個性化需求配套增值服務、私享數據、權益服務。
資產管理:轉型路徑選擇出現明顯分叉
銀行向主動管理轉型之路尚未結束,業務轉型中不斷出現新問題,資管業務模式及盈利模式將深化重塑。
資管新規發布后,國有大行及股份制銀行主要依托加大投研、信評相關人才培養;建立以大類資產配置為核心的投研體系;以數據平臺建設賦能投資決策及資產配置能力;利用金融科技實現產品凈值隨時監控;與投資者及時溝通等主要方式實現主動管理模式,凈值化轉型取得重大進展,存量業務加速化解。區域中小銀行主動管理能力有限,加之疫情對存量老業務的影響,業務轉型推進艱難。數據顯示,2020年末,存量老資產規范整改并實現凈值化轉型的中小銀行機構比例不足30%,有73%的銀行機構無法按期完成存量資產改造,超四成的機構不能按期完成改造的存量老資產占理財總資產的比例依然達20%以上。而多家銀行稱凈值化轉型取得較大進展,實際上主要是靠現金管理類過渡期衍生出的特殊產品來做大規模,距離真正的主動管理、凈值型產品尚存在差距,同時,對現金管理類產品的監管要求也快速出臺,對業務發展空間產品約束。面對轉型,銀行需要直面挑戰,從底層加強投研能力,培養投資人才,加快科技應用,強化風險管理,主動向自主管理轉變。
區域中小型銀行產品研發、投資研究、系統建設及風控能力有限,傾向于投顧業務,以及成為理財子公司的代銷渠道。銀行資管業務的轉型根本上依靠銀行的資產配置、投資研究、渠道銷售、業務協同、風險管理、金融科技應用水平,大部分中小銀行并不具備在資管新規落地后開展資管業務的能力。因此,多數中小銀行主要轉型路徑為發展委托外部機構優化投資策略、設計產品結構的投顧業務,或利用中小銀行扎根區域內的明顯網點優勢,直接成為理財子公司的代銷渠道。
數字化轉型:
激活增長手段、注重體制機制革新是關鍵
數字化建設各銀行均有一定布局,但發展至今,不同體量銀行的數字化進程出現明顯差距。
實力雄厚的大型銀行進入數字化轉型的白熱化階段后,數字化發展轉向智慧化建設。對于國有大行及股份制銀行,云計算、大數據等基礎支撐建設較為完善,業務線上布局、數據治理等轉型初級階段工作已基本完成。此類大行數字化發展重點已向智能化轉變:多數銀行提出聚焦智能化生態系統、智能化平臺、智慧渠道及運營的建設。技術層面上,對區塊鏈、人工智能、分布式、云端化深入探索。同時,多個銀行進一步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制定金融科技人才計劃、創新基金等機制,快隊伍建設,解決轉型路徑上數字化人才儲備失衡的痛點。業務層面的實踐上,各家銀行加速推進開放銀行進階發展。多家銀行建立統一對外的生態平臺,著重通過生態開放,切入金融支付、人工智能、智慧停車、智慧醫療等生產經營、生活繳費新場景。近期,領先銀行進一步提出開放銀行發展新階段 -- “全景銀行”概念。旨在探索多元生態共同合作共贏模式,擴大場景間鏈接,引導客戶在場景間快速遷移,實現數據相連、場景相連,支持新零售、大資管業態發展。
對于中小型銀行,數字化基礎建設是當務之急。在前期互聯網金融的大潮中,中小銀行已經與之存在差距。其當務之急是加強數字化的基礎建設:明確數字化轉型定位,需要盡可能“借道發展”,避免盲目跟隨資本實力雄厚的大行進行全方位研發;需發揮組織“小而靈”的優勢,強化組織改革,加快科技人才建設,明確總體發展目標;需要構建大數據能力,加強數據治理。數據治理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是重點亦是難點,需要中小銀行長期深耕,對內外部數據屬性進行深度分析,充分實現數據的價值轉化。
中小銀行應利用區域優勢,“實用”和“速贏”是彌補資金投入薄弱,轉型起步較晚的關鍵。中小銀行長期深耕區域當地,具有廣泛的信息來源、快速的信息傳遞機制、更多的非標準化的軟信息輸入的優勢。對于中小型銀行的區域優勢,可通過“精耕細作”、快速觸達發揮其作用。在數字化轉型的競爭中,或可能通過優先發力業務前端,以布局基層設備移動化、智能化,開發智能服務、以智能化手段賦能基層員工為先,快速作用于營銷獲客及渠道方面,以點帶面的方式實現快速見效。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