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騰訊加碼投資,萬億智慧農業”金礦“終于開挖?
傳統農民“后繼無人”
近幾年來,網絡上諸如《農民數量逐步減少,未來是否"沒人種地"?》、《農民數量不斷減少,大量土地成"荒地"?糧食"危機"會發生嗎?》這類文章層出不窮。
一方面,考慮到中國農業人口平均年齡偏高,從事農村生產人口總數連年下降,農業產業的確存在"少人"的危機。
根據統計數據,1995年我國農村人口數量達到歷史最高85,947萬人,當時人口總數量為126,743萬人,農村人口占比近71%;而到了2019年,我國人口總數突破14億,此時農村人口數量已連年下降至55,162萬人,農村人口占比降為39%。
"80后"不想種地,"90后"不懂種地,"00后"不問種地。多少年來,農村人口的外流現象明顯,并且此種外流至今仍未停止。
在去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中,預計中國的城鎮化比例,將在2019年60.6% 的基礎上繼續增長,到2035年達到70%以上的水平。
但另一方面,真正令人擔憂的并不只是農村勞動力減少的問題。畢竟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城鎮化比例早已高達80%以上,農業人口并不算多,可他們通過農業科技化,尤其是規模化的種植模式,生產力水平已相當高。
反觀我國,傳統農業生產靠天吃飯,高投入、低回報的缺陷依然存在,盡管從國家統計數據中能看到農產品產量和銷量連年都在增加,但也不得不承認農業科技化的滲透水平仍然較低。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中發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僅占農業增加值的7.3%,遠低于工業18.3%、服務業35.9%的水平。
也正如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固有印象沒改變,在與外賣、快遞等新興產業爭搶年輕勞動力時,農業總是沒有什么吸引力。
2020農業科技的兩次融資
今年11月16日,廣州極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極飛科技")宣布完成新一輪12億元人民幣融資,本輪融資由百度資本和軟銀愿景基金二期領投,創新工場、越秀產業基金和廣州新興基金跟投,原有投資人成為資本繼續加碼。各方合力下,創造了中國農業科技領域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商業融資記錄。
據悉,極飛科技成立于2007年,前期在無人機精準投放領域積累了深厚研發與實踐經驗,2013年開始專注切入農業生產領域,逐步形成了由農業無人機、農業無人車、農機自駕儀、遙感無人機、農業物聯網、智慧農業系統六大部分組成的智慧農業產品矩陣,服務了超過872 萬農戶、6 億畝次農田、42 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專業、標準化的農業軟硬件一體解決方案。
另外,本月15日,豐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疆智能")宣布已完成來自騰訊等投資方的數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
從投資歷程看,成立僅3年的豐疆智能目前已完成了4次融資,騰訊今年進行了兩連投,深創投、大灣區共同佳源發展基金也都在2020年注資進入。而該公司當下主要產品包括無人拖拉機、無人植保機、農機自動駕駛系統等,涉及農業"耕、種、管、收"四個環節,推動落地無人化、智能化和數字化農業解決方案。
從宏觀角度看兩家企業,都通過使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出有特色的農業生產基礎硬件、軟件和解決方案,進而形成獨特優勢,在農業大賽道中脫穎而出。
而看重他們的百度資本、騰訊投資等投資機構,十年前或許都對農業科技的項目持保留態度,卻爭相在2020年切入農業科技領域。對百度、騰訊來說,這不只是一次投資活動,考慮到各家都在AI的應用場景上有持續研究,通過投資也可建立起產業鏈上下游的生態合作,一舉多得。再結合今年國家政策屢屢提及"糧食安全",這更加釋放了一個強烈信號:
藏糧于技,現在已經到了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時機。
農業科技的可行性
01
市場空間巨大
在正常的經營流程中,農業生產分為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環節:
產前環節包括農業化機械、化肥、農藥、種子、牲畜良種等農用物資的生產供應;產中環節體現對農產品狀況的了解,保護其正常生長的措施;產后環節涵蓋農產品收購、貯藏、加工、包裝、銷售等變現方式。
農業科技整體要做的,其實就是農業全產業鏈優化的過程。通過對各類技術的使用,實現科學合理、優質高效的種植養殖,并且用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流通成本將產品運輸到銷售地點,獲取最大化的收益。
像是京東所鉆研的"豬臉識別"、阿里云的"200公里豬",屬于在產中環節管控;而拼多多、阿里巴巴在全國多地所建的數字農業產業園,都提到農產品將直供電商平臺或線下渠道,這屬于推動產后銷售環節;至于眼下巨頭在"社區團購"賽場上的拼殺,雖然惦記的也是"幾捆白菜",則不太屬于農業科技的范疇。
而本文提及的極飛科技、豐疆智能這類公司,更側重從農業機械的角度出發,在產前及產中環節用機器換人,以緩解農業勞動力缺失、農業生產效率不足的問題,實現更高效的農業生產管理。
對這一領域的市場空間,業界大多認為:
"參照美國和日本發生的農業科技變革,從中誕生了約翰迪爾、久保田那樣的全球知名農業機械公司。中國未來的智慧農業、農業科技領域,特別是硬科技、機器人等領域,肯定是萬億級的市場,同樣能夠出現千億級以上的公司。"
農業植保無人機是極飛科技目前最大的業務,其創始人彭斌早在砍掉其他分支業務,專注發展農業時就向團隊表態:
"中國有20億畝農田,每年上百億畝次的作業次數,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結合國情,我國始終堅持18億畝耕地的紅線,無論城市如何發展,耕地紅線的存在確保了該市場的穩定性是相對較高的,科技的發揮空間更是龐大的。
02
可操作的商業模式
回溯過去,農業科技的理念不是今年才被看中。只是在早前的探索中,很多項目都屬于面子工程,撇開高大上的展示大屏,真正用科技手段解決農業實際問題的案例屈指可數。
但筆者查閱資料發現,極飛科技的項目案例的確存在不少亮點,其思路也值得拎出來單獨品味。
1. 從2019年開始,極飛科技將智慧農業系統引入江蘇大中農場8萬多畝的稻麥田,通過在耕種、播種、管理、收割等環節的智能化實踐,推動農場管理降本增效。據悉,經過一年種植季的試驗,大中農場2019年的農藥使用成本與2018年相比減少了100多萬元,農機油料損耗成本也節省了100萬元。
2. 另外在新疆棉花基地,極飛科技通過遙感無人機采集的高清農田地圖和AI作物生長模型,可在短時間內迅速統計棉苗數量,避免了人工巡田的低效與艱辛,更快速地助力農場主進行種植管理決策。
可見以農業無人機、無人車這樣的硬件產品為主,輔之以農田管理軟件、人工智能模型,繼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智慧農業系統,有助于為用戶提供智能化的生產決策。
在筆者的理解中,技術能力當然是系統中最為重要的,要實現比人工更加高效,并且要確保精準,不會存在誤判導致作物產量因此下降;其次,設備要做到易用,操作簡單,從事農業生產的用戶年齡層次普遍較高,要降低他們的使用門檻;第三,設備應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不易損壞,減少維修和故障次數;第四,價格要美好,無論是售賣硬件還是售賣服務,應推動更廣泛的人群享受技術帶來的革新,同時也為系統迭代升級提供更豐富的田間數據支撐。
當然,實際的推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還不只這些,比如:
農業項目的基層關系最難打通;農業環境分散且易變化,加大了技術實施與設備維護的成本;行業依然缺乏統一的標準,各產品間難以互聯互通;農業軟硬件基礎設施薄弱,倘若增加額外的基礎設備和軟件服務造成成本過高,農民的采納意向將因此降低……
種種因素作用下,即便強調農業科技擁有未來的廣闊前景,但也應當認識這并不是一條坦途。
尾聲
2020年初剛復工時,我們采訪到很多中小企業問他們今年的目標,很多人用玩笑的口吻說:"最重要的是活下去"。
如今2020即將結束,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全球率先轉正一般,不少企業不僅做到了活下去,甚至抓住時代機會活得更好。
所以也不僅是農業科技這兩例大額融資值得記錄,比如在物聯網智能操作系統領域,杭州指令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超億元人民幣融資;在工業物聯網賽道,蘑菇物聯年內兩筆融資金額達到數億元;在物聯網大數據平臺領域,濤思數據接連獲得來自紀源資本、紅杉資本的兩次投資……
或許獲得融資不能說明一切,但這些創業公司之所以能在這特殊的一年獲得資本青睞,不是因為任何的追熱點,炒概念,而是他們大多在有前景的產業擁有獨特且深厚的優勢與能力。
此處應該稍微強調,這些信息不僅是一種鼓舞,也是一種信號。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