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航運遇見物聯網
日前,交通運輸部印發《水運工程建設標準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水運工程建設標準管理。《管理辦法》提出,積極采用國內外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等科技創新成果,推動5G、大數據、物聯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
物聯網(IoT)不是一種單一技術,它所需要采集的是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多維度有效信息,通過網絡接入來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廣泛連接,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并且在此過程中也對人與人之間的傳統連接帶來顛覆性改變。
物聯網絕非僅限于移動互聯網、智慧城市、工業物聯網、智能家居、車聯網、消費物聯網、動物物聯網等方面,同時也已深入改變著航運這一古老行業。
貨船“駛入”物聯網
今年4月,當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時,物聯網貨運船舶定位數據監測發現,全國主要航道船舶流通已基本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船運日漸呈現繁忙景象。
“貨船當前在什么位置、航速多少、目的地在哪里、載重情況和歷史航行數據,我們都精準掌握。”江蘇物潤船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光輝介紹,在全國沿海、長江、大運河等航線,每隔20至30公里,岸邊都安裝有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基站,實時接收貨船發出的各類數據。
“通過網絡把船舶串聯起來”,船上的各類數據通過傳感器實時動態采集,匯聚到云端的大數據中心,形成了“船聯網”。
“8年前我們開始啟動這項工作,目前已經鏈接了全國12萬多艘貨船,也存儲了8年來的航行數據。”朱光輝說。
在物潤船聯總部大樓的控制室,船聯網大數據平臺“船來了”正通過一塊巨大的電子地圖,實時跟蹤顯示各類貨運船舶的船期、貨盤、船東等關鍵信息。衛星地圖和實時數據相結合,航道、船閘、錨地等水域的船舶通航、擁堵情況一目了然。
通過將船舶運行數據與三峽調度、碼頭進出港等多維度數據相結合,進而實現對全國物流水運的大數據分析研判。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就是通過船聯網來了解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流通情況,動態分析經濟活躍度的變化。
在線航運促進國際物流“血液循環”
遠在巴西航行的船舶發出求救信號,位于浦東世博地區的上海翼舶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翼舶港)信息平臺“E-PORTS”接收訊息后,立刻聯通其遍布全球350多個港口合作服務機構的資源,用最優化的方案聯系到合適的直升機,以最快速度救援受傷船員。
這一系列的航運服務都在“網上”進行。
“通過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為平臺客戶更快速、更精準地匹配優質服務資源,這就是平臺的核心點。”翼舶港創始人黃啟洲說,“簡單來說,我們的使命是實現讓船舶在網上航行,建設全程航運服務線上體系。”
全球港口共有5000多個,而與“E-PORTS”平臺建立合作服務的就有368個。在該平臺上,涵蓋了港口附近的加油網點、海員服務、接單報價代理等機構,登錄平臺,船舶就近所需服務都能一鍵查詢。
以船舶靠港為例,在資源分散的情況下,辦理人員以往需要30個小時完成;通過“E-PORTS”平臺,5個小時就能處理完成。特別在疫情時期,此類減少接觸的在線功能,成為了全球航運機構的“香餑餑”。
聯合創始人萬方文透露,上半年平臺營收同步增長300%,已輸出服務項目百余個。“一些傳統港口在了解到我們的業務范圍后,感到很吃驚,沒想到中國創新平臺能擁有這么多功能。”萬方文說,“今年合作的船東、港口機構還將不斷增多。”
打造智慧港口
應用RFID、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物器等物聯網前端技術,能夠為物流行業的各個主要作業環節實現自動識別與數據采集,從而實現實時貨物跟蹤、海量信息共享及大幅物流效率提升。在物聯網技術還沒有在港口得以應用之前,一般而言,貨物查驗需要由班輪船公司向海關申請派員押運并承擔費用。這一過程耗時較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過程中往往難免一些必要環節與摩擦,從而導致通關效率的降低。而物聯網技術則能夠幫助港口作業人員完整記錄每一個集裝箱的動態信息、分析集裝箱在運輸供應鏈之中的流轉情況,且便于信息的儲存和分享,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簡化相關流程,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簡化人與人面對面的必要程序動作,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通關效率、降低集裝箱貨運成本,與此同時又能夠保障集裝箱貨運的安全,維持港口高效穩定的運轉。高雄港在“轉口柜免押運計劃”中所建設的電子封條監控系統,便是物聯網技術較好的應用。
此外,物聯網綜合航運信息系統的建立,也有助于提升船舶航行的安全監控水平,降低船舶管理和運營成本,同時還能提升相關信息服務質量。換言之,物聯網對港口的升級,表現為從船舶與船舶之間、船舶與管理運營相關人員之間、船舶管理運營相關人員之間、集裝箱與集裝箱之間、集裝箱與集裝箱運輸相關人員之間、集裝箱運輸相關人員之間、信息與信息之間、信息與相關人員之間等的廣泛聯系。在國際海事信息網對自動化、智能化碼頭的調查中,有四分之三的碼頭運營商認為有必要對港口進行自動化、智能化改造。
而實際上,全球各大港口都在進行著以智能化集裝箱碼頭為主要方向的智能化建設及改造。我國上海港、青島港、深圳港、廣州港、寧波港等均較早引入物聯網技術打造智能化、智慧化港口,包括:上海港基于RFID技術利用“中國集裝箱電子標簽系統”、通過“虛擬無水港”項目打造的中國航運“物聯網”項目;青島港應用RFID、紅外、視頻等技術開展的對物流、生產輔助等的應用及港口智能化生產管理系統、智能化口岸監管、區域物流中心及依托產業鏈的專業服務平臺打造等項目;深圳港蛇口工業區打造的物聯網應用示范產業園區;廣州港在滾裝汽車碼頭管理上開展的RFID技術的應用則開創了國內先河。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我國航運的國情,物聯網技術所帶來的智慧港口不僅僅停留于國際上注重的集裝箱智能化,而且更加注重打造散貨碼頭的自動化、智能化及智慧化。位于上海寶山區的羅涇散貨碼頭二期工程是世界上第一個自動化散貨碼頭,通過全自動橋式抓斗卸船機、全自動堆高機/取料機和全自動裝船機,自動化機器全部通過中央控制室遠程控制,控制系統實現了全流程的動態實時監控,通過電力線通信技術進行網絡化采集,然后進行實時數據處理。位于河北省黃驊市的黃驊港煤炭碼頭則是我國首個實現全流程遠程作業的智能化煤炭碼頭。此外,天津港南疆散貨碼頭、唐山港曹妃甸港區煤炭碼頭等,也均已置身在物聯網技術基礎上進行自動化、智能化、智慧化港口升級改造的序列之中。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