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與物聯網助力自行車友好城市建設
這次受邀參加哈啰科技開放日,不覺短短幾年間,共享單車行業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整個自行車出行的生態。過去十年的時間里,我所在的公益機構(拜客綠色出行)曾經給政府提出過無數次的建議。例如,過江大橋要有緩坡給自行車通行;又例如,一些自行車流量大的地方設立雙層的自行車停車位;甚至建議地鐵口增設自行車停放空間、并允許折疊自行車進地鐵。但所有的想法,其實背后都得有一本經濟賬。

為了達到更佳的公共服務,我們需要付出的成本又是多少?對于政府來說,很可能會考慮服務自行車出行群體的社會投入及這個群體的社會產出的效率。共享單車的熱潮,其實帶動了更多的人使用自行車。過去,是擁有自行車的人才會騎自行車,這看上去像是一個挺小眾的群體。但隨著共享單車的鋪開和普及(也包括了資本的推波助瀾,鼓勵大家下載APP、贈送騎行券鼓勵大家使用等),幾乎每個人都有騎行共享單車的經驗——不論男女老幼以及何種職業。
曾經我們認為自行車是窮人的出行工具以及富人們的玩具,但現在共享單車卻是全民出行的必須品。共享單車以一種商業解決方案的方式來實現了我們一直以來期待的“提升自行車的能見度”的想法。一旦自行車成為每個人都會選擇的出行方式的時候,它也必然得到平等對待(坦白說,過去有點被歧視)的空間,以及相對應的法律法規的要求。以前騎自行車可能三不管,現在騎自行車一方面有人會考慮如何讓你騎得方便,但也有人得考慮如何規范這么龐大的騎行群體的出行安全和出行文明。

其實傳統的公共自行車是站在政府規范管理的角度而投放和安排停車樁的。而共享單車的誕生則是從方便用戶的角度來進行投放和運營的。其實過去很多城市都有公共自行車,只不過這些公共自行車的借還網店設置不合理(那個時代哪有什么大數據之類的),而且幾乎無一例外公共自行車的借還站點都需要通電,占用很大一塊道路公共空間來作為停車站點。而哈啰的藍牙道釘和高精度T位停車技術、智慧大腦等,都以全新及全套的技術解決方案來解決這對矛盾(規范停車和隨處借車)。
自行車出行是一個熵的過程。你從一天早上擺放得好好的自行車,不到一個小時可能就已經由于大量的借還而堆放得很混亂。你規劃好的道路,自行車可能卻左穿右插。我們過去的城市道路設計和交通管理,其實是以汽車的思維來規范兩輪出行群體的(包括電動車)。同時,由于管理兩輪出行群體的執行成本太高,很多部門干脆一刀切,不讓你騎自行車或者電動自行車。但是,如果我們利用物聯網技術,我們是有可能讓自行車出行變得更加規范和文明的。此外,也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和理解兩輪出行群體的出行特征,從而做出更人性化的交通規劃和提出更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記得丹麥的蓋爾老師說過,我們只測量我們可測量的,我們只評估我們可測量的。

這幾年,大量的共享單車出行數據,我覺得應該可以進行適當的應用和倡導。過去我們是不知道自行車出行的特征,因為不可測量或者比較難測量?,F在利用共享單車和物聯網的模式,反而成為了比較容易測量的交通數據了。我們是不是有可能可以利用這些數據,推動自行車友好城市的建設,不僅僅優化站點的布局,也可以幫助政府部門出臺更多有利于綠色出行、文明出行的管理措施、解決方案?甚至,一個交通路口的紅綠燈時間長度,以后不僅僅考慮汽車的流量,還會考慮自行車的流量。
當然,我們在塑造城市,城市也在塑造我們。共享單車天然就適合基于地鐵線網發展的城市交通網絡。但過去,地鐵線網和共享單車的投放,其實是沒有基于數據匹配起來的。一開始,大家一門腦子往地鐵口堆。隨著大數據的積累,各個共享單車平臺都基本能夠實現合理的調度。但共享單車在時間和空間的不匹配問題仍然是一個挑戰。我們過去看多有很多利用全民參與的方式來進行智能調度的互動(例如紅包車),但這終究是反人性的——難道人家為了五毛錢愿意舍棄眼前這臺單車而去走1公里幫你找出匿藏好幾個月沒有被發現的紅包車?另外,共享單車一開始主推的隨時隨地有車騎其實在數量龐大了之后,既造占用了大量公共空間,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大家為了方便,總會把自行車騎到小區里面或者流量較少的目的地。這反過來又會對調度造成壓力。所以,過去有不少調度就直接忽略掉這些零星藏匿的共享單車。長久以往,可能有很大一部分的共享單車是長期沒有被人發現、長期沒有被人使用甚至生銹了的。

而哈啰提出來的智慧調度和站點分流、高精度T停車的綜合性方案,我覺得應該是一種探索。一種極低成本的站點鋪設方式可以實現比傳統公共自行車更廣的網點分布;但站點停車而不是隨便停車又會大大提高共享單車的集約化和使用頻次。當然,我認為在隨處就還車和站點還車的光譜里,我們還需要找到更加的平衡點。這就需要各方面的大數據打通,甚至需要看到數據以外的“信息”。我們需要更精細地看到用戶的需求,那些需求是用戶可以改變行為的,那些需求又是我們的產品需要進行調整來滿足的。例如一些借還車的區域,可能停放的單車多,但未必是用戶喜歡停車的地方。只是正好大家都停那了而已。因此,我們要注意不能被數據騙了。當我們談精準的時候,數據是必要但卻又不是全部。當我們把科技與人文相結合的時候,我們有理由相信,自行車友好城市將不再是想象。

當然,我覺得可以想象的空間還有很多。例如如何引導和鼓勵文明的交通出行行為,或者借助物聯網技術是不是可以監測到用戶有沒有闖紅燈和逆行?但不管怎么樣,還是感嘆資本與科技的力量在推動世界的變化。而看過共享單車的起跌,深刻地發展,帶著價值觀的創業有多重要。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
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丨瀘州:兩個“傳送帶”撐起物流“大動脈”
2月24日,2023年第四列瀘州中歐班列從瀘州港國際集裝箱碼頭開行,搭載著瀘州白酒等貨物,將經新疆阿拉山口出境抵達俄羅斯莫斯科。
物聯網系統依然割裂,智能家居何時才能不“智障”?
從石器時代到信息化時代,人類的生活仿佛一直靠著“思考”改變的,而那些“思考”的產物也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物聯網是如此,智能家居更是如此。2014年,曾經有一次智能家居熱潮,也是loT第一次在國內成為熱點。但那次熱潮卻尷尬收場。當...
快速成功地連接物聯網產品的5個技巧
對于物聯網設備制造商來說,蜂窩物聯網是實現互聯網連接的最可靠和最容易獲得的方式之一。根據ABIResearch的數據,到2026年,全球蜂窩物聯網設備總數將達到57億。蜂窩物聯網的采用正在增長,因為它易于部署和擴展。您只需要一...
江西:到2023年底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5月19日,記者從江西省工信廳獲悉,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加快江西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江西省工信廳、省委網信辦、省科技廳等9部門聯合出臺《江西省加快推進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