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9是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第一個10年,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的重要節點,同時也成為中國物聯網下一個10年的起點。我們現在無法看到10年后的物聯網世界,但是,在這個10年的起步期,我們可以看到物聯網發展呈現的諸多特征,或許現在的選擇將決定多年后的結果。
《中國物聯網產業全景圖譜報告2020》重磅發布
這是物聯網智庫連續第4年推出物聯網產業全景圖譜。我們依然堅持“從產業關聯廣度和深度觀察、探索物聯網如何對經濟結構深刻變革帶來影響”的初衷,對過去一年物聯網市場進行深入調研和回顧,將物聯網產業全景圖譜進行更新,希望業界能夠“一張圖了解物聯網產業全貌”。
2009-2019是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第一個10年,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的重要節點,同時也成為中國物聯網下一個10年的起點。我們現在無法看到10年后的物聯網世界,但是,在這個10年的起步期,我們可以看到物聯網發展呈現的諸多特征,或許現在的選擇將決定多年后的結果。
慢熱型產業,新型基礎設施作用凸顯
過去的10年,我們看到物聯網似乎是一個慢熱型的產業。此前,很多知名研究機構都發布了物聯網的預測數據,幾乎清一色認為到2020年物聯網會形成幾百億連接規模和好幾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但目前就實際情況來看基本上是沒有達到這些機構的預期。
當然,慢熱型的產業有它的優勢。物聯網不是一個獨立的產業,它需要應用于國民經濟各行各業才有存在的意義。國民經濟的很多行業有數十年甚至百年的歷史,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和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決策周期和項目周期都很長,新的技術大規模滲透其中談何容易?但是只要各行業開始擁抱物聯網,發現物聯網帶來數字化轉型中的好處,發現收益大于成本時,這就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給物聯網產業帶來持續的收益。
2019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要加快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是一個最新的定位。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要“加強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代表什么?它是對整個國民經濟具有乘數效應和撬動效應的,很大程度上是帶動GDP、就業發展的重要設施。
圖 1 物聯網平臺數量(來源:IoT Analytics)
新型基礎設施,或許不一定是大規模投資的實體設施,能夠滲透到各行各業生產經營的各個角落、直接為生產經營帶來乘數級產出的也具有基礎設施的特征。一款廣泛使用的輕量級物聯網終端操作系統、一種可供大量場景應用的AI算法,這些創新的物聯網元素都能夠帶來產出的數倍增長。下一個10年,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作用開始顯現,物聯網本身產業規模值得關注,但物聯網化后各行各業相對原來的變化更值得關注。
AIoT不再是探索,而是物聯網落地的標配
在上一年度的物聯網產業全景圖譜概述中,我們提出人工智能在經歷一個打破炒作、尋求落地的過程,人工智能巨頭們開始探索如何為國民經濟各行業賦能,其中與物聯網融合、借助物聯網應用落地的渠道是人工智能賦能行業的重要一環。
圖 2 2016-2025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單位:十億美元)(來源:中國人工智能學會)
從目前情況來看,大部分物聯網項目落地過程中都融入了人工智能的元素,終端側、邊緣側和云端的AI能力成為各種物聯網應用方案的標準配置,用戶也對基于AI的決策意愿越來越強烈。AIoT已經不再是各參與方探索的方案,未來沒有融入AI能力的物聯網解決方案越來越沒有競爭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AI給外界的印象是“高高在上”的前沿技術,并非每個行業都可以使用。當AI成為大部分甚至幾乎所有物聯網解決方案的標配時,就需要更加接地氣,近年來興起的“普惠AI”正是推動所有行業和用戶都能用得起、用得好AI。在“普惠AI”的推動下,AI能力就像當前的云計算一樣,可以按需使用、按需付費,各行各業的解決方案都是AIoT的融合方案。
當然,物聯網的落地不僅僅在與AI的融合,也在不斷吸收各種最新前沿技術的進展,成為一個綜合性的方案。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帶來最新的洞察、信任機制,但這些技術的發展也和AI一樣最終要為各行各業賦能,與物聯網的融合是一個重要的落地渠道。同時,與AI一樣,它們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高端技術,也是需要形成能讓大部分用戶用得起、用得好的普惠型方案,最終也可能成為物聯網方案中的標配。
通信技術進展基本覆蓋所有場景需求
一方面,擴大連接范圍,連接未連接的物。我們看到,過去2年中,商業衛星成為一個熱門領域,而商業衛星也不僅僅是秀技術,還需要對各行業進行賦能,因此衛星物聯網也是落地的一個重要渠道。衛星物聯網將物聯網通信能力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甚至森林、海洋、沙漠等無人區也可以實現物聯網的連接。同時,其他物聯網通信技術也在不斷提升其極限能力,并推進與天基物聯網融合的進程。例如,NB-IoT已經實現了海洋區域超過100公里的傳輸距離,大大擴展了NB-IoT業務范圍;3GPP R16版本已研究了5G空口與非地面網絡的融合,而在近期會議上確定了5G R17的演進方向,其中包括研究NB-IoT/eMTC與非地面網絡的集成。各種技術的融合,形成支持物聯網接入的“空天地”網絡統一格局,讓所有未連接的物有了連接的機會。
另一方面,增強專用于物聯網的通信技術的能力。在2015年前,物聯網所用的通信技術更多還是借助原有人與人通信的網絡,缺乏針對物聯網特征進行專門的設置。2015年后,NB-IoT、LoRa等專用于物聯網的廣域網絡技術開始標準化,WiFi、藍牙等局域網絡技術推出更新版本,針對物聯網特征專門進行更新,在功耗、速率、安全性等方面進行了明顯的提升。隨著5G的商用,絕大多數廣域網絡場景都有了對應的通信技術的支撐,加上WiFi 6和新版BLE標準的發布,局域和廣域各種無線通信技術的能力獲得明顯增強。各種通信技術的融合,基本上覆蓋了物聯網所有場景對于通信技術的需求。
不過,通信技術雖然覆蓋幾乎所有場景的需求,但不代表所有場景中設備的連接都是非常便捷和暢通的。不同主流廠商有各自生態系統、蜂窩網絡具有不同地域碼號特征等問題,阻礙了物聯網設備便捷連接。針對這一問題,業界開展各種努力,例如近期蘋果、谷歌、亞馬遜以及Zigbee聯盟聯手打造一個新的智能家居標準,該項目已經以 “IP 互聯家庭計劃”(CHIP)的名義上線,將實現智能家居設備、移動應用和云服務之間的通信,并為設備認證定義一套特定的基于IP的聯網技術;又如,面對蜂窩物聯網漫游和跨區域連接的問題,全球多家廠商正在推進基于eSIM的物聯網連接。
產業政策的明晰依然是物聯網快速發展的關鍵
在上一年度物聯網產業全景圖譜中,我們認為過去一年是物聯網監管的分水嶺,在此之前的寬松環境將被此后的有序監管所替代,這也是開啟物聯網技術方案落地驗證所必須做好的制度建設。2019年,一個最為典型的事件是工信部發布52號公告,針對非授權頻譜微功率設備的監管政策靴子落地,監管政策的明晰,一方面體現出監管機構科學決策的審慎態度,另一方面也讓大量物聯網企業有法可依。
自主可控、國產替代也是國家針對科技領域產業政策的一個重要態度,物聯網產業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這一態度的影響。我們看到,今年來涌現出大量國產物聯網芯片和軟件平臺廠商,除了市場化本身驅動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這一輪科技產業政策紅利。
物聯網的安全和隱私保護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畢竟物聯網已經在國民經濟各行各業開始實質性落地,伴隨而來的是產業安全的考慮。在有序監管理念下,關于安全和隱私保護的法規也將成為產業政策的核心組成部分。
傳統行業自發創新驅動越來越明顯
得益于數字經濟、產業互聯網等理念的傳播,傳統行業基于自身轉型升級的需求,開始自發探索各類創新的方式,物聯網就是其創新的重要工具。在自發創新驅動下,物聯網在各行業應用的普及速度會越來越快。
相關文章
【透視】中國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史上最全解析
今天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呈現多樣化趨勢企業在日常運營過程中,通常先支付資金購入材料形成存貨,再將產品出售、回籠現金,由此構成一個經營循環。在這種模式中,營運資金以預付賬款、存貨、應收賬款的形式被占用,這給企業的資金周轉帶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