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管系統是物聯網正常運行的保障
1物聯網的概念和發展
物聯網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提出,和現在我們所討論的物聯網,在內涵上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目前,美國和歐盟通常使用“物聯網”概念,日本和韓國則慣用“泛在網絡”的概念。
物聯網是繼互聯網之后信息通信技術的又一次重大創新,物聯網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變化和影響將遠遠超越互聯網。物聯網將成千上萬的物體通過網絡基礎設施進行連接,這些物體通過感知周圍環境的變化,積極參與信息獲取、處理和交換過程。物聯網孕育著巨大的商機。因全球現有比人口多10倍的機器,物聯網造就的機器通信(M2M)將帶來萬億美元的新市場。現如今,物聯網已經成為國內外最受關注的技術領域之一。
(1)2004年,日本和韓國提出了“U-Japan”戰略和“U-Korea”計劃,目標是建設一個“實現隨時、隨地、任何物體、任何人均可連接的泛在網絡社會”。
(2)2008年11月,IBM董事長兼CEO彭明盛在紐約召開的外國關系理事會上,正式提出“智慧地球”(SmartPlanet)。2009年1月,“智慧地球”成為美國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3)2009年6月18日,歐盟委員會向歐盟議會、理事會、歐洲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及地區委員會遞交了《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歐盟認為,物聯網的發展應用將為解決現代社會問題帶來極大貢獻。
(4)2009年11月3日,溫家寶總理的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中提出:“我們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后IP時代相關技術研發……。”
物聯網的概念目前業界并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我們認為,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實體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計算能力和執行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軟件,使之成為“智能物體”,通過網絡設施實現信息傳輸、協同和處理,從而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互聯。
2網絡管理概述
物聯網與互聯網基礎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物聯網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家用電器、安防設備等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讓所有物品與網絡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管理和監控,在此基礎上實現融合的應用,最終為人們提供無所不在的全方位服務。物聯網豐富多彩的業務實現是和具體的行業應用是離不開的,因此現有的多種技術手段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技術都被廣泛應用在不同的場景中。對于這樣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網絡系統,必須有一個可靠、有效、靈活且便利的管理系統作為它正常運行的有力保障。網絡管理作為一種共性支撐技術,不僅包括了現有的網絡管理功能,還應有物聯網特有的管理功能。本文從現有的電信網出發,探討物聯網特有的管理功能。
一個可運營、可管理、可控、可信任的物聯網網絡,它的網絡管理至少應包含配置管理功能、故障管理功能、性能管理功能、安全管理功能和計費管理功能。除配置管理和故障管理,其它部分要求比較簡單,也基本上與傳統電信網要求類似。因此我們將詳細討論配置管理功能和故障管理功能。
物聯網的終端與傳統的用戶終端相比,數量眾多、功能相對簡單、處理能力不高,某些應用中終端還有節能的要求。面對新的網絡和設備特點,現有的網管系統和管理協議需要進行簡化,以適應物聯網通信的要求。
&n[FS:PAGE]bsp; 3物聯網配置管理
物聯網的配置管理包含了對現有網絡(接入網、核心網等)的配置管理,同時根據物聯網自身的特點,還有它的特有的一些功能需求。物聯網的終端數量非常龐大,還可以自身通過不同的方式(預配置、自組織等)靈活的組成很多區域子網,也稱作毛細管網。很多個這樣的毛細管網通過網關接入到電信網絡中,為上層的應用來提供服務。顯然,在這樣一個分布式的網絡中,為每一個物聯網終端設備分配一個可管理的地址(例如IP地址),讓管理平臺直接管理到每一個終端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途徑。物聯網網關以下的區域子網內部可以有自己的地址識別機制和私有的管理協議,網關作為區域子網的中心控制器自主完成部分網管的功能。管理平臺通過對網關的管理,間接的得到整個末梢網絡的狀態,并對其進行管理。無論采用何種管理方式和管理協議,物聯網的配置管理都應該具備以下的一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