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智能穿戴設備缺少“殺手級應用”
現在智能穿戴設備的功能還不夠“殺手級”,而且多雷同,很難持續引發用戶的興趣。
這周,垂涎谷歌眼鏡的小伙伴們奔走相告,“可以買啦”。
自谷歌眼鏡一面世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尤其是引發了不少科技愛好者的追捧,不過購買有所限制,國內比較少見,所以國內的小伙伴們在一些國際展會上見到外國小伙伴們戴著的谷歌眼鏡都特別羨慕嫉妒恨,兩會期間不是有家媒體的女記者因為戴著谷歌眼鏡采訪還上了那天的熱點新聞嘛。
你看,眾多小伙伴都有需求吧,人家谷歌說了,“由于每天都會收到一些無法購買到谷歌眼鏡的用戶的請求”,所以他們決定在本周二開放購買限制,讓所有的美國用戶都可以買到。親,還是二代產品哦,比一代產品多了一個單聲道耳機可以直接插到眼鏡的MicroUSB插口哦,系統還升級到了最新的Android4.4“奇巧”系統,不僅能提升該設備的電池續航時間,而且可以為開發者提供最新的工具。不僅如此,有五種顏色可以選擇哦,設計師們還為它打造了更時尚的鏡架,為近視眼們提供了有度數的矯正鏡片,愛曬太陽的人士也有太陽鏡片選擇。
聽起來頗是誘人。不是全球發售,沒關系,我們有萬能的淘寶。谷歌剛宣布接受預訂,淘寶賣家們已經掛出來了,比谷歌1500美元的定價高了不少,不想等訂貨要直接現貨的還要更貴,即便如此,還是看到已經有不少交易了。
不只是谷歌眼鏡,事實上,智能穿戴設備已經逐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身邊就有不少小伙伴開始用上了三星Gear、索尼SmartWatch智能手表以及Jawbone UP、Nike+等智能手環。國內廠商也紛紛涉足這一領域,家電企業當中TCL聯手百度推出了Boom Band智能手環,海爾研發能控制空調的智能手表。而上周在深圳舉辦的電子信息博覽會上,各種智能穿戴設備也成為現場的熱點。
廠商紛紛“趕趟兒”是看好智能穿戴設備的市場前景。據IDC最新研究報告稱,到今年底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或將增至1920萬臺,同比翻倍,并預計以78%的年復合增長率在2018年最終實現1.119億元的總銷量。
即便火熱如此,還是忍不住要潑一點冷水。現在智能穿戴設備的功能還不夠“殺手級”,而且多雷同,很難持續引發用戶的興趣。比如智能手表需要配合智能手機使用,有刻薄一點的說法稱它僅僅是智能手機的“附件”,身邊有小伙伴就是趁新鮮戴了一陣,如今都不見戴出來了。至于各種有健康運動追蹤功能的手環,確實有部分用戶,但另一部分人也表示,“我跑步時帶著手機,健康運動類的APP功能也一樣”。也正是這些對比出谷歌眼鏡功能的相對強大,但也只是相對而已,更何況它還有很多現實的問題有待改進,比如待機時間太短,外形還是太“魁梧”、存在感過于強烈等。
智能穿戴設備要真正普及、為消費者接受,還有待時日,廠商還需更多努力呀。
相關文章
全新雷達傳感器助力智能穿戴設備
提起雷達,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軍事領域大放異彩的大家伙,但最近有廠家把其運用到智能穿戴設備里面,產生了一些奇妙而獨特的運用,下面就帶大家體驗一下一些新奇的運用。
智能穿戴設備產業鏈分析:傳感器是智能化核心
可穿戴設備產業鏈上涉及的企業眾多,上游主要包括傳感器、柔性屏、非晶態合金、處理器、存儲器、電池以及其他FPC等硬件企業;中游主要是觸控模組、骨傳導耳機、MEMW麥克風、受話器、語音交互技術、移動醫療組件、體感相關產品、腕帶、頭...
醫療+移動互聯網模式打響智能穿戴設備第一槍?
智能穿戴設備浪潮一波接著一波,從沒有屏幕的JawboneUp、Fitbit到洶涌而來的各路智能手表,它的形態正在走向多樣化,如今這股浪潮已經慢慢滲透到了傳統的醫療設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