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健康的未來,健康監測App還是可穿戴設備?
[ 導讀 ] 近日舉辦的MWC盛會上,隨著三星、索尼、華為等紛紛亮出手環、手表的“殺手锏”,智能可穿戴設備再一次賺足外界眼球。
近日舉辦的MWC盛會上,隨著三星、索尼、華為等紛紛亮出手環、手表的“殺手锏”,智能可穿戴設備再一次賺足外界眼球。風頭旺時必有勁敵!針對可穿戴們主打的健康監測領域,國內外手機巨頭攜裹同類功能的APP強勢殺來,比如最新爆料蘋果正在開發iOS 8應用 Healthbook,可穿戴們此番可能要真的要——準備接蘋果的大招了!
用有輻射的手機監測健康?
其實,想象起來就感覺很可笑,賞識普及說,手機輻射對人體有害,而現實卻奔走在常識的逆行道上——植入APP,用手機監測健康,比如監測心跳、卡路里燃燒值、驗血糖、量血壓……
三星將S Health健康管理服務集成到所有Galaxy系列旗艦機型,蘋果和微軟緊隨布局。前者將在iOS 8中內置Healthbook和Watch Utility兩款軟件,可以通過手機內置傳感器監測健康狀態之外,而最新的爆料稱,Healthbook可用于檢測身體健康數據,包括記步、血壓、睡眠質量,甚至是用戶是否已經喝了足夠的水。微軟則在Windows Phone應用商店上架了Bing Health的Beta版本,同樣可以幫用戶制定健康計劃,分析食物熱量。
以這樣的方式問世后,APP又抓住可穿戴設備的“軟肋”——繁冗與束縛。這樣,總比可穿戴們用另一臺移動終端來連接手機來得省事兒吧?也總比24小時不離身、像緊箍咒一樣套個手環、手表來得輕松吧?
可穿戴健康設備的優勢
但,這也并不意味著可穿戴的美夢成噩夢。至少目前,健康監測App還無法撼動可穿戴作為當紅“炸子雞”的地位,自2012年Google Glass誕生后,自“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將2013年譽為“可穿戴元年”之后,外界便將可穿戴的概念炒得沸沸揚揚。在科技圈,倘若你跟朋友聊天不談點傳感、軟+硬+云之類的詞匯,對方會視你為E.T。
相比APP,可穿戴的首要優勢在于外觀。當智能手機的比拼因單調、陳舊不斷進入逼仄的死胡同之時,智能手環、手表等儼然成為拯救硬件的新一代大神,所以,僅僅從炫酷的形態上看,可穿戴就勝出一籌。就像爸比將死蜘蛛作為玩具向Kimi展示時,只要說聲“是不是很酷?”可穿戴們就能贏得像Kimi一樣的“耍帥族”驚嘆的“哇哦”聲。
還有續航力的問題,比如一款叫“樂動力”的APP,在計步、計算卡路里燃燒值的功能正式開啟時,你首先必須要開啟GPS。這樣的后果是,手機的耗電量大增,電池續航力很可能還不如一塊智能手表的鋰電池。
所謂的健康離醫療還差多遠?
對比過后再談共性。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二者都是可以被劃入“移動健康”范疇的。無論是用手機APP還是可穿戴來監測健康,其實目前二者還是更多地只是在采集和呈現人體數據,做監測健康的功能。這與醫療的終究使命——救死扶傷還相差甚遠。
我們再把視角切入到目前醫療的整個操作流程或許更一目了然:
1、患者提供各類體征信息;
2、醫生獲得體征信息,進行診斷,下處方或提供治療方案;
3、藥房開藥給患者或者在醫院進行其它相關治療。整個流程耗時相對短暫,并且能達到最終解除病患的目的。
順著這樣的思路可以看出,目前的移動健康產品仍只是處于醫療的初步階段,離所謂的醫療、智能醫療的概念還相去甚遠。
如果能通過技術的變革來讓飽受健康之苦的人重新振奮的話,這的確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但可是呢?說白了,健康監測APP和可穿戴健康設備還都停留在炒概念階段,倘若不深入挖掘,它們永遠只是一個小眾圈子的科技尤物而已!
用有輻射的手機監測健康?
其實,想象起來就感覺很可笑,賞識普及說,手機輻射對人體有害,而現實卻奔走在常識的逆行道上——植入APP,用手機監測健康,比如監測心跳、卡路里燃燒值、驗血糖、量血壓……
三星將S Health健康管理服務集成到所有Galaxy系列旗艦機型,蘋果和微軟緊隨布局。前者將在iOS 8中內置Healthbook和Watch Utility兩款軟件,可以通過手機內置傳感器監測健康狀態之外,而最新的爆料稱,Healthbook可用于檢測身體健康數據,包括記步、血壓、睡眠質量,甚至是用戶是否已經喝了足夠的水。微軟則在Windows Phone應用商店上架了Bing Health的Beta版本,同樣可以幫用戶制定健康計劃,分析食物熱量。
以這樣的方式問世后,APP又抓住可穿戴設備的“軟肋”——繁冗與束縛。這樣,總比可穿戴們用另一臺移動終端來連接手機來得省事兒吧?也總比24小時不離身、像緊箍咒一樣套個手環、手表來得輕松吧?
可穿戴健康設備的優勢
但,這也并不意味著可穿戴的美夢成噩夢。至少目前,健康監測App還無法撼動可穿戴作為當紅“炸子雞”的地位,自2012年Google Glass誕生后,自“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將2013年譽為“可穿戴元年”之后,外界便將可穿戴的概念炒得沸沸揚揚。在科技圈,倘若你跟朋友聊天不談點傳感、軟+硬+云之類的詞匯,對方會視你為E.T。
相比APP,可穿戴的首要優勢在于外觀。當智能手機的比拼因單調、陳舊不斷進入逼仄的死胡同之時,智能手環、手表等儼然成為拯救硬件的新一代大神,所以,僅僅從炫酷的形態上看,可穿戴就勝出一籌。就像爸比將死蜘蛛作為玩具向Kimi展示時,只要說聲“是不是很酷?”可穿戴們就能贏得像Kimi一樣的“耍帥族”驚嘆的“哇哦”聲。
還有續航力的問題,比如一款叫“樂動力”的APP,在計步、計算卡路里燃燒值的功能正式開啟時,你首先必須要開啟GPS。這樣的后果是,手機的耗電量大增,電池續航力很可能還不如一塊智能手表的鋰電池。
所謂的健康離醫療還差多遠?
對比過后再談共性。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二者都是可以被劃入“移動健康”范疇的。無論是用手機APP還是可穿戴來監測健康,其實目前二者還是更多地只是在采集和呈現人體數據,做監測健康的功能。這與醫療的終究使命——救死扶傷還相差甚遠。
我們再把視角切入到目前醫療的整個操作流程或許更一目了然:
1、患者提供各類體征信息;
2、醫生獲得體征信息,進行診斷,下處方或提供治療方案;
3、藥房開藥給患者或者在醫院進行其它相關治療。整個流程耗時相對短暫,并且能達到最終解除病患的目的。
順著這樣的思路可以看出,目前的移動健康產品仍只是處于醫療的初步階段,離所謂的醫療、智能醫療的概念還相去甚遠。
如果能通過技術的變革來讓飽受健康之苦的人重新振奮的話,這的確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但可是呢?說白了,健康監測APP和可穿戴健康設備還都停留在炒概念階段,倘若不深入挖掘,它們永遠只是一個小眾圈子的科技尤物而已!
標簽: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