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醫療器柔似創可貼
日前,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仇志軍副教授與劉冉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揭示有機薄膜晶體管(OTFT)性能穩定性機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將可加速柔性電子的大規模應用,使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相關論文發表在1月27日出版的國際權威性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雜志上。
信息科技將步入物聯網時代,搭建物聯網的基礎是數以億計的信息傳感設備。柔性電子特有的彎曲性和可延展性,成為聯結“物”與“云”的關鍵技術。可穿戴的電子產品也與之密切相關。
上世紀開始,大面積柔性有機薄膜晶體管(OTFT)和相關集成電路開始受到科研人員的青睞。但一直沒有大規模應用,是因為這一技術存在兩大障礙:電流驅動能力不夠、遷移率低下;可靠性差、壽命短。2008年起,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聯合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和瑞典皇家理工學院開始了一系列研究,終于發現導致OTFT性能發生變化的內在機理,提出水氧電化學反應與有機薄膜載流子相互作用模型。通過這一模型可以解決柔性有機薄膜晶體管在產業使用中的障礙。
目前,復旦大學聯合瑞典皇家理工學院聯合研發的一種柔性可穿戴醫療器件Bio-Patch,已經可以像創可貼一樣貼在皮膚表面,實時測量人體心電以及體溫信息。未來,可穿戴智能醫療器件將越來越多地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
今天的可穿戴設備有點像20世紀80年代的電腦,這并不好
今天的可穿戴設備有點像20世紀80年代的電腦,這并不好字號+作者:JoukoAhvenainen來源:物聯之家網2021-05-2715:32這與可穿戴設備有何關系?現在,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可穿戴設備制造商,他們為其設備提供自己...
可穿戴醫療,如何得人心
健康管理理念的興起使可穿戴醫療有了廣泛的需求基礎。從蘋果UP手環到谷歌眼鏡,涵蓋了健身、健康管理等方方面面,有人甚至預言“可穿戴醫療革命”即將引爆。
可穿戴設備雖火爆 但智能手機現仍無可替代
盡管可穿戴設備的突然襲來給智能手機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但沒有導致智能手機的最終衰落。事實上,這種技術只會使智能手機更加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
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會給物聯網帶來什么不一樣的改革嗎?
近日,有信息證明當前中國5G用戶已超過6000萬,年內有望或破1億。當下,全球正在進入5G商用部署的關鍵期,而5G應用人數的增加也證明5G的普及程度也越來越高,應用程度也越來越廣泛了。5G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是也有很多朋友...
Synaptics:2015年可穿戴設備將配備指紋傳感器
自從蘋果去年推出帶有Touch ID的iPhone 5s之后,指紋識別這個功能就開始流行起來了。雖然有的用戶對指紋識別的實用性仍然抱有懷疑態度,但是這也無法阻止各大手機廠商繼續推出搭載指紋識別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