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大潮,誰將領航?
鑒于物流行業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行業升級等需求,
“智能物流”概念已經在物流行業風生水起。
但是,這和智能物流仍相差甚遠。
市場集中度的提高是智能物流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是誰能成為真正的領頭羊。
5月28日,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CSN)在深圳啟動,“菜鳥”公司誕生,東家們包括阿里巴巴、銀泰集團、復星集團、富春集團、順豐速運、四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匯通、韻達)等,涵蓋零售、物流、地產、銀行等行業的大佬們。
其實,阿里巴巴發力智能物流是早晚的事情。電子商務浪潮迭起,物流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大瓶頸。馬云預測,幾年內電子商務將觸及10萬億元的節點,而物流行業發展速度遠低于電子商務增長速度,10萬億元實現的最大障礙就是物流。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做的調查顯示,中國直接物流成本(快遞費用)占銷售額的比例為19.7%。也就是說,如果中國的電子商務超過10萬億元規模,物流蛋糕就有2萬億元。
我國企業的物流費用平均占商品價格的40%,物流過程所用的時間幾乎占整個生產過程的90%,而美國的物流費用平均只占貨價的10%~20%,最高為32%。可見,中國傳統物流高成本、低效率,物流轉型勢在必行。
其實,目前的物流行業已經實現了部分智能化。就像在淘寶購物,可以看到網購的產品是否已經發貨,所到達的倉儲節點,預期多久時間到手。
但是,這和智能物流仍相差甚遠。就拿智能物流基礎技術來說,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服務在大型企業的應用比例為23%,在大型物流企業的應用僅為12.5%,在中小企業基本是空白。行業參差不齊的物流業務智能化水平,使行業整合、大物流的實現變得舉步維艱。
物流智能化 各出新招
物聯網時代的智能物流,采用最新的激光、紅外、編碼、無線、自動識別、智能標簽、無線射頻識別(RFID)、電子數據交換(EDI)技術、全球定位系統(GNSS)、地理信息系統(GIS)、智能交通系統(ITS)等高新技術,使整個物流系統模仿人的智能運作,思維感知并推理判斷,實實在在解決物流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像菜鳥網絡的“中國智能骨干網”項目,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在全國各大區域廣布物流設施平臺和節點,建立基礎的倉儲平臺;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提升現有物流企業的倉庫利用率與運作效率,主體就是智能物流。
菜鳥網絡只是一個未來的愿景。但其實,鑒于物流[FS:PAGE]行業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行業升級等需求,“智能物流”概念已經在物流行業風生水起,智能化創新應用更是層出不窮。
蕪湖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由美的集團和新加坡吉寶物流控股的中外盒子物流企業。其開發的“供應鏈+物聯網”物流信息平臺,即時、遠程、批量、采集信息。
以一臺美的冰箱為例,從全國各地原配件廠商那里根據生產冰箱企業的調配指令,運送至生產線原配件倉庫,進行編碼控制。然后,在安得信息平臺上,上游原材料供應商與下游分銷商通過企業資源計劃(ERP)與生產冰箱企業對接,實現供需、物流信息共享。
安得物流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從原料供應配送、物料供應、下線暫存、干線運輸、零擔配送或者B2C配送整個物流鏈的信息跟蹤、數據分析與決策處理。產品從原材料變成成品,再到運送到消費者家中,任何動向都逃不出物流公司和生產企業的法眼。甚至殘次品發現、工序監管、物料溯源、次品召回等,都可以通過智能物流系統一一實現。
安得物流總經理盧立新表示,現在已基本實現倉庫規模化、配送精準化等,可以通過信息中心,監控750萬平方米倉庫的適時作業情況,基于GPS的車載定位系統能夠及時跟蹤4000多臺運輸車輛的定位,傳送行駛速度、廂內溫度等情況,并與司機隨時溝通路況天氣。
智能物流的技術突破中,冷鏈物流算是重中之重,尤其是蔬菜瓜果、化學品和疫苗等醫療用品,冷鏈物流的信息化已經迫在眉睫。由于地域導致的市場需求,云南掌聯科技有限公司對智能溫度傳感器及中間件的技術研究,就是很好的嘗試。項目雖然通過云南沃森生物(300142,股吧)技術有限公司試點,得到物聯網專項資金支持,但是具體應用仍舊差強人意。
新技術的推行,逃脫不了成本高、規模化難的魔咒,而且傳統物流往往難以呈現“非它不可”的大氣與豪情。一個智能溫度傳感電子標簽的投入就在60元左右,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不僅是在冷鏈物流等特殊領域,智能物流的概念在物流鏈各環節都進行著積極的探索。阿爾法電氣公司就從車輛運輸環節入手,不是單槍匹馬、悶頭苦干,而是懂得尋找合作契合點,巧妙借助地方通信運營企業的資源。
2012年,阿爾法電氣公司與山東東營聯通合作,利用其3G通信技術推出智能化車輛管理系統。目前,安裝聯通車載GPS終端的車輛已經超過5000輛,除了車載終端,系統主要包括無線數據鏈接和監控中心軟件,具有定位、監控、安防、報表等功能,可以調配最優路線,降低空載率,方便客戶查詢和服務監督等。
[FS:PAGE]平臺整合 誰執牛耳
類比其他行業的信息化,智能物流也是先從最迫切解決、制約運營效率的領域或環節入手,慢慢向平臺式的信息交換共享方向過渡。正如前文提到的菜鳥網絡概念,那是馬云的“大物流”宏圖偉業,“以智能物流為根基的未來中國商務的基礎設施,通過數據、倉儲、配送,把高鐵、公路、水運等國家基礎設施利用起來,讓中國商業運轉越來越快。”
但馬云也說,那是未來5~8年內的圖景。其實,雖然沒有可以和阿里巴巴相提并論的資金、實力與號召力,許多物流企業也在為自己的抱負精耕細作,意圖打造區域性的智能物流體系生態圈。
廣東林安物流園就是典型代表。這家企業創造了“電子商務+物聯網”的林安模式。林安物流集團負責人認為:“信息不對稱是物流行業發展難題之一,對策就是信息化。”
林安物流先是模仿股票交易所的概念,別出心裁地創建物流信息交易市場,1500個席位的物流園每天有近3萬人在現場進行交易。除此之外,就是線上的林安物流網。貨主、第三方物流公司或個體司機將供需信息發布到林安物流網,林安將信息整合,再通過網站、手機短信、手機網絡等手段發布。
林安物流還與三大運營商合作,運用物聯網技術,自行開發車訊通手機軟件,實現了人、車、貨定位跟蹤服務。
目前林安物流網會員機已經發展到100多萬臺,網上每天有近10萬條物流信息公布。林安物流目前已經整合約1萬家物流企業和100萬輛貨車,客戶數量達20多萬,規模化平臺有效加快了運轉效率并減少空載現象的出現。
像林安物流這樣的企業,中國還有很多,諸侯混戰,大魚小蝦米都有,市場被瓜分得支離破碎。但相信不遠的將來,市場集中度的提高是智能物流發展的必然趨勢,關鍵是誰能成為真正的領頭羊。
相關文章
RFID等技術使智能物聯網的安全性增強
智能物聯網出現之后,與之相關的安全問題就沒有消停過。不過,近年來像“黑客入侵心臟起搏器”“黑客攻破車聯網”這樣能引發好萊塢式炸裂場面的事故新聞,已經不怎么讓大眾心潮起伏。而替代它們的,則是一些不斷于細微處考驗用戶心理承受能...
聯想推出四大智能物聯設備,攜手瑞芯微芯片打造智能化轉型的“新引擎”
近日,瑞芯微第五屆開發者大會在福州舉行。會上,瑞芯微發布了RK3588、RK3568等十款全新芯片方案。聯想作為瑞芯微的首發產品合作伙伴,在大會現場推出了搭載瑞芯微ARM芯片的全新四大智能物聯設備——云終端計算機TCA-E...
智能物聯網展現未來生活,兩巨頭自研硬核科技
隔著墻網速也能達近千兆的路由器、為老人孩子設立家庭電子圍欄、無需微信就能與來訪的陌生人視頻的智能門鈴……在近日聯合創建AI聯合創新實驗室后,記者3月23日獲悉,中興通訊與中國電信共同自主研發了一系列搭載了最新硬核科技的智能家庭...
雷軍:智能物聯網技術賦能 災害預警體系建設大有可為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記者溫婷○編輯徐銳帶著新鮮出爐的4份建議,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走進了今年全國兩會現場,這是他履職的第八個年頭。作為來自科技一線的企業帶頭人,雷軍在關注小微企業生存環境、...
邊緣人工智能物聯網解決方案如何提高業務績效?
人工智能(AI)和物聯網(IoT)是當今數字世界的技術,它們將更深刻地改變企業和社會的方方面面。由于大多數企業將其主要資源集中在產品、應用軟件或系統的設計上,這些技術可能會徹底改變它們的性能方式。隨著企業尋求從聯網設備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