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家駿:物聯網改變生活
“物聯網離我們很近。”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寧家駿說。通俗地講,物聯網就是在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感應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無線網絡,人和物體“對話”,物體和物體之間“交流”。這些物體既可以是小小的手表、鑰匙,也可以是汽車、樓房,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變得“有感覺、有思想”。這些微型感應芯片包括電子標簽、各類傳感器、二維碼等。它們可以獲取物體的信息、狀態、位置等各種內容,然后通過網絡傳遞這些信息。
上海浦東機場的防侵入系統是物聯網的一個應用典型。為了防止不速之客進入,浦東機場周邊布設了上萬個由許多傳感器集成的傳感節點,可以分辨靠近機場圍欄的目標,起自動預警作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劉海濤說,這要遠遠勝于安裝成千個攝像頭并派專人盯守,浦東機場這種物聯網的應用甚至能分辨是人在爬圍欄還是臺風的吹動。
物聯網和互聯網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后者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是一個虛擬世界。物聯網則是對現實物理世界的感知和互聯。劉海濤說,物聯網實際上就是傳感網。物聯網是從產業和用戶角度來說,但是從技術角度來說,它叫傳感網。“對物聯網和傳感網,一句話說最準確,叫物物互聯,感知世界。”
從應用上而言,物聯網并不陌生。從北京奧運會成功實現的視頻監控、智能交通、電子標簽(RFID)食品溯源管理等都屬于物聯網的應用。目前物聯網已經在智能樓宇、路燈監控、食品藥品溯源、智能醫院等領域應用,特別是在城市公共管理領域,對垃圾車、危險品源的監控和事先處理都有實例。許多人手中其實也擁有物聯網的終端,具有GPS功能的手機就是一款可以定位的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