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蔬菜就像玩“偷菜”游戲
“自從引入了這套農業物聯網系統,我們就跟玩‘偷菜’游戲一樣,坐在電腦前種菜。”膠州市膠萊鎮王疃村綠村合作社技術員韓儉耀半開玩笑地說。
去年11月,該合作社投資200多萬元,引進了膠州市首家農業物聯網智能控制系統。這套系統包括信息采集節點、計算機控制中心和智能控制系統等,可實現技術人員遠距離、實時掌握大棚溫濕度、光照等情況,并由計算機同步控制大棚天窗、遮陽網、濕簾作業等。
“1套系統頂多個壯勞力。”技術員張祥臻解釋,以前靠人工管理6300平方米的大棚,日常的澆水施肥、手工加溫、手工卷簾等工作,就得4、5個人來做,“引進了物聯網智能控制系統,技術人員只需輕輕點擊鼠標或按鈕,幾秒鐘內,繁瑣的人工操作就ok了。”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這個近10畝的大棚里,完全靠人工種植需要30人,現在引入物聯網系統,只需10個人,按每個工人每天100元工錢計算,僅此一項,日均節省人工費用2000元。
張祥臻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的信息采集裝置,“這套裝置采用太陽能電池板提供能量,一根線連著傳感器,埋在地下,采集土壤的濕度、溫度信息后,將這些信息匯總到線的另一端連著的信息采集節點箱,再通過無線發射器傳送到計算機控制中心的接收器。”
在大棚里記者還看到了一個控制箱,其上有紅、黃、綠三種按鈕,“這12個是控制天窗的開、關、停止按鈕,可以控制4個天窗開啟的大小程度。”張祥臻邊說邊按了一下“天窗1開”,隨著齒輪輕輕地轉動聲,大棚頂部已有了一絲縫隙,隨之縫隙越來越大。控制箱還能控制大棚外層遮陽網的拉開與收攏,并通過軸流風機、水泵控制按鈕等達到夏天控制濕簾和風機給大棚降溫的目的。
不但如此,這套系統還可以實現為蔬菜自動澆水,通過環境監測設備,監測室外溫度、濕度、風向、風速等,雨天還可以測出雨量大小,“有了這套設備,我們可以隨時掌握天氣情況,提前做好防風、保溫措施。”張祥臻說。
大棚內還有24張育苗床,“以前蔬菜苗都需要到壽光進,價貴路遠,品種不全,還擔心種苗的質量。以西紅柿種苗為例,合作社每年需要20萬株,自己育苗成本每株比市場價便宜0.3-0.4元,一年兩茬就是十六七萬元,還能夠保證種苗質量,按照自己需要的品種隨時培育,不斷茬,還可為周圍十幾個村莊解決外出購苗的難題。”合作社理事長張居波介紹說,育苗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溫度、濕度都要達到一定標準,有了物聯網智能控制系統,能做到準確調控,確保出苗率和出苗質量。
張居波告訴記者[FS:PAGE],他們銷售的是包裝成箱的禮品菜,每箱各種蔬菜搭配,重6公斤,價格120元,相當于每斤菜均價10元,目前每日銷售二、三十箱,逢年過節日銷量達三、四百箱,僅春節一個多月共銷售2萬余箱,整個大棚每年毛收入達二、三百萬元,“預計3、4年可以收回成本。”
記者手記
農忙時,農村零工日收入逐步提高,已成為農業成本提高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成本高,讓一些農業土地規模經營者把目光瞄向了節省人力成本的農業科技產品。
膠萊鎮王疃村綠村合作社通過引進農業物聯網智能控制系統,節省了勞動力,提高了耕種的精細化程度,擴大了品牌影響力,雖然一次性投入了200多萬元,但年收益也隨之增加,加之操作簡單,工人經過培訓即可操縱,暫無維護費用,短期內能夠回收成本。
記者在采訪 “農超對接”時,市農委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超市需要的是能夠每天提供大量生鮮農產品的規模經營者,而不是分散經營的農戶。或許,以物聯網為代表的農業生產科技產品的引入,能夠通過科技手段保障農產品質量,節省人力,更方便打開農超對接這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