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權威機構在無錫開展物聯網調研
華夏物聯網了解到,5月17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工信部在無錫組織調研會,三大運營商和北郵無錫院的領導出席了調研會。據了解此次調研會,就是為制定相關政策和十二五規劃爭取各方意見。本文根據參加調研會議的張闖原文整理,不代表華夏物聯網觀點。
一、關于物聯網的未來
無論你信也好,不信也好,物聯網已經上升為國家意志,九個常委來了仨,還有其他在計劃,你說這意味著什么?目前國家也意識到,在通信領域,我們并不比國外企業落后很多,至少還有趕超的機會,就像TD一樣,上也就上了,信息技術就是這樣一個特點,總是在商用中不斷完善優化,沒準這下子砸下去,又搞出個中興、華為什么的;另外先進的省份都面臨著產業轉移和尋找新的增長點,無錫模式是個示范。
二、人才、標準、自有知識產權
目前無錫的情況是有樓、有地,沒人、沒錢;政府的園區經濟學把地產的牽動作用發揮的了極致。可是圖有大樓并不是牽動整個產業的核心。當地的530計劃可謂待遇優厚,可是人才來了,帶著項目入駐了,可是發現連聘個相關專業的員工可能都沒有,引進的是人才,帶來的是技術,可少的是人,少的是產業鏈上下游和市場。高技術和造車、造鞋不一樣,有農民工,有引進海外的生產線,進去的是鋼材、布料,出來的是汽車、服裝。知識與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發展模式看來國內的官員們還沒有適應,又需要去硅谷考察了。
物聯網技術方面國內和國外關注的不一樣,國內更喜歡提示范工程和項目(還是豎井似的),畢竟這個常委們能看得懂,老百姓也明白;國外更多的是關心整體架構和系統規劃(水平的共性平臺和核心技術),不需要領導懂,專家明白就可以。標準方面的進展也沒什么明確的時間表,先別說和海外的標準競爭,國內目前就吵的不亦樂乎,三大運營商、廣電、國家電網、中科院都說自己是未來,都是老大,自然各不相讓,這個標準還真難統一。內未安,外要攘,標準之爭從內開始。知識產權的事情自不必說,產權保護是市場驅動的,當物聯網還只停留在概念的時候,知識產權也就是皇帝的外衣。
三、物聯網的重復建設問題
物聯網在中國逐漸成為了具有政治意義的偉大工程,只須成功不能失敗。無錫打響第一槍后,其他省市也開始紛紛開始仿效,圈地、蓋樓、招商、引資又是老一套,這種情形和當初的開發區如出一轍;然后又多了一個行業的重復建設,就一個太湖治理的問題,環保局、水利局、太湖委、信電局…。都在往太湖里布傳感網,就怕未來太湖[FS:PAGE]里的傳感節點比魚還多,成為最大的污染;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地面上,同一段路面上的監控系統,有城管的、公安的、交管的、安防的,攝像頭布的四處都是,中國的GDP就是這樣在高科技的盛名下拉動著;重復、我們從不拒絕重復,當專家們看到手頭的評審項目除了智能醫療還是智能醫療,除了智能家居還是智能家居,專家也欲哭無淚。各個示范展廳里,幾大運營商加上廣電、國電能看的東西都差不太多,估計常委們也審美疲勞了。PS:有的領導說,重復建設挺好是為了引入競爭,你看三大運營商三個大網不是挺好,我當場沒暈倒!
四、運營商的物聯網缺位
要說重視,三大運營商都重視,中國移動的M2M,無線城市發展;聯通直接設立二級部門,整合工程實驗室資源主抓物聯網;電信在無錫成立物聯網中心,產品研發中心、工程應用中心。可是無錫政府給運營商一棟樓,大家都在觀望中。各省運營商或許有動作,在無錫大家還在觀望,中國移動集團在北京,畢竟不會被無錫政府牽著鼻子走,憑什么你一個當地政府一忽悠,大家就會上?因此最近無錫市政府博覽園規劃的項目運營商基本沒什么斬獲,畢竟最大的示范工程項目也就幾千萬,在運營商眼里這是小錢,如果要承接示范工程項目,還要轉型做乙方,對目前運營商是個挑戰。幾大運營商都表態,在幾個月內,在無錫本地的團隊發展到40~50人,恐怕這也是個虛數,可見大家的懷疑態度。
確實運營商重度參與的物聯網是不完整的,也有地方政府想自己獨立建設服務平臺,將來跨過運營商,運營商只做通道,然后當地政府去運營形成盈利。政府一旦高科技了,也是敢想敢做的。荒蕪之下的中國式野蠻生長,摸著石頭過河,搞出來就是硬道理。